读书笔记打卡day6《六项精进》“稻盛和夫论谦虚”
必须经常保持谦虚的姿态
陶醉于自己的能力或微不足道的成功,骄傲自满,就得不到周围人的帮助,还会妨碍自己的成长。
惟谦受福
人一旦傲慢必定灭亡
历史上方式失却谦虚的文明,全部灭亡了,在这一点上,个人也一样。回归谦虚,重新树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非常重要。不是我们在自然中“活着”,而是自然“让我们活着”。
仔细想来,我所具备的能力,我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非我不可的必然性。别人拥有同样的才能,扮演与我相同的角色,也没有任何不妥当,没有任何不可思议之处。至今我所做的一切,别人也可以取而代之。所有这一切,都是上天偶尔赏赐予我,我不过努力加以磨炼而已。
才能只是从上天借来之物,杰出的才能,由这才能创造出的成果,属于我却不归我所有。才能和功劳不应由个人独占,而应该用来为世人为社会谋利。为“公”是第一义,为“私”是第二义。
这就是谦虚这一美德的本质所在。
对人生对工作,尽可能做到诚实,不马虎,不偷懒,拼命地工作,认真地生活。
“感谢之心”就像地下水一样,滋润着我道德观的基础。
阳明哲学核心思想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
心之本体就是天地之心。道、天理、良知及万物之理本来就是一码事,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有善有恶意之动:
天理与良知虽是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却有善恶之分。
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念有善有恶,良知则像24小时工作的雷达随时侦测意念的动向。
你的任何一个念头,只要一出现,良知便会知道,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它看得清清楚楚,瞒不过它,所以你最好是按照良知的启示,去恶为善。
为善去恶是格物:
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