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板块第三周,我们从昌平地理逐渐展开视野,看到了整个“北京湾”,乃至华北大平原。上一周的徒步是沿着河流往下走,探索温榆河水系及其周边的河流、村庄与城市;这一周我们开始“溯源”之旅:河流是从哪里来的?北京城是怎么建起来的?昌平城又是怎么来的?
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说起山水北京,你觉得北京是山多还是河多?多半人会觉得山多吧?
在元古代(大约25亿年前至6亿年前),北京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考古发掘出的大约10亿年前的蓝藻化石——海洋的特有物种——证明了这一点。后来,这个地区遭遇了剧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运动”,强烈的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使燕山和太行山逐渐隆起,北京地区也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貌格局。永定河携带着大量泥沙,穿山切谷奔流而下。在漫长的岁月里,泥沙填平了太行山与燕山之间的古海湾,形成了如今的“北京小平原”。
和孩子们讲地壳运动,他们一点也不陌生,我们玩地雷阵的时候,就常有淘气的小朋友钻到桌子底下,把背一拱,一排平整的桌面上就隆起了一个小山包。要想象河流如何冲刷出山间峡谷,同时带来泥沙、沉积形成平原,就需要无比漫长的岁月去塑造了。有趣的是,在我们“生也有涯”的视角里,看到的山是亘古不转移的,代表着父亲般坚毅刚强的脊梁;而水却是奔流不息的,代表着母亲百转千回的温柔……你是爱山?还是爱水?
我也好奇在孩子们心目中,北京是山多还是水多,于是我们在晨圈时分了两组,玩“排山倒海”的游戏,一组说北京的山,一组说北京的河,轮番进行,边说边往前踏步,看看哪一组先没词了,就有被挤到墙边的危险。结果,孩子们一来一回很多轮都不分胜负,贴在墙上的北京市地图、水系图都参考上了,除开一些“名山大川”,连“石景山”、“关沟河”都被说了个遍,看来只要意志不倒,可保山河无恙。
从孩子们找到的林林总总的山,我们写下来“峰”、“岭”、“峪”、“涧”等描述山的不同词语,“峰”是高而尖的山头——比如珠穆朗玛峰,“岭”是相连的山脉——比如秦岭,难怪苏轼有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峪”是峡谷口,而“涧”则是山间流水的沟。所以孩子们开始说“白虎涧”的时候,我也犹豫了一下,这应该算“山”还是“河”呢?或许应该说,山与河本就是相互成就的。
北京湾
上周我们讲温榆河水系,请东星老师带孩子们在大地上挖河道,要让水往低处流,自然就要关心地形地势的问题。于是头一天我先借着《幽州之地》的古文,讲解了一遍北京湾的地形。第二天就让孩子们来看着地图回顾和描述,孩子们早就对教室里挂着的北京市立体地图感兴趣了。经过对一些重点词汇的听写和学习,他们基本上能够自己描述出北京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面有什么山脉,西面有什么山脉,中间环抱着平原地带,等等。把孩子们的描述串起来,基本上就是这篇《北京湾》:
识图能力是地理学习的基础,而我也想着要找一些问题挑战,来充分调动孩子们看图的热情。当我问:北京市的最高峰是哪一座呢?立马有孩子说:“百度一下就就知道了。” 可是教室里就有立体地形图,上面标注了重要山峰的高度,我们自己去发现不是更有乐趣吗?孩子们想了一个很聪明的法子,申请把立体地图从墙上取下来,平放在地上,然后从侧面看过去,很快就找到了最突出的几座山峰,再根据图上标注的高度,确认了“东灵山”是北京市最高峰。还有的孩子比较谨慎,发现东灵山处于北京与河北的交界处,就继续寻找整座山峰都落在北京市境内的高山。
由此,我们进一步发现,很多山脉和河流的阻隔,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山的两边,河的两边,可能生活着不同的族群,有着各自的语言和生活方式,这对于五年级讲中国地理的区域地理,是很好的铺垫。
这个板块我在教室里贴了各种各样的地图:立体地形图,河流分布图,道路交通图,行政区划图……有昌平区的地图,有北京市的地图,走道里还有五年级贴了全中国的地图。孩子们下课了常常聚在地图周围,找学校,自己的家,找徒步走过的地方……
我们回忆起一年级的时候,王凌老师曾经带我们给圣诞老人写信,后来收到圣诞老人回信的事儿。如果圣诞老人回信的时候,地址光写个“中国”,我们能不能收到呢?当然不能!那要怎么写呢?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南庄营-某某号……孩子们认真地报着自己的家庭住址,不太清楚区镇归属的,就到北京市行政区划地图上找。我们发现昌平有很多村庄的名字带“营”或“屯”,比如西营、南庄营、秦家屯等等,说明之前都是兵营或驻军的地方,还有“马坊”、“象坊”,是畜养马匹大象的地方。由此我们说起了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边”的历史故事,以及昌平最早作为边防和皇陵所在地,才慢慢在这里建起了城。
月庆与徒步
“幽州之地,形势雄伟,虎踞龙盘;
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
沃壤千里,甲于天下;帝王之都,天府之国。”
这首《幽州赋》,作者已不太可考。我很喜欢这样简单而又气势磅礴的词句,仿佛一位巨人站在燕山之巅,向南俯瞰华夏大地。一开始我还担心这“左东右西”的方位对孩子们来说会不会绕晕,仔细琢磨这几句的图景,就觉得身临其境,理解起来一点也不难。
因为国庆放假,周四我们要去徒步,临时在周三安排月庆,四年级还要出一个节目。我就和孩子们商量,那就和全校师生汇报一下我们最近在开展的乡土地理学习和徒步内容呗!于是孩子们合作在小黑板上画了地图,分工来做解说,再配上音乐课上吴巍老师带的《居庸关歌》,一下子有了底气。
上次去沙河徒步的时候,我们在河边看到了白鹭、苍鹭,一身黄绿织着大网的金丝蛛,比拇指还要粗胖的毛毛虫……孩子们走在路上有兴奋也有好奇,可惜真正深入的了解不多,回来以后能够在徒步日记里去描述这些见闻的,就更是凤毛麟角。
为此,我们重读了《小矮人诺曼历险记》中间几章,诺曼沿河漂流经过森林和大草原时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动物,书中有很生动的描述,因为是澳洲的特色动物,孩子们可能在生活中并不熟悉,我就打印了几张图片,请孩子们根据书中的描述,猜猜它们都是谁?同时,自选一种动物,来做一张田野卡片(上学期共读《豆粒儿,你的信》时,孩子们已经做过两轮田野卡片,所以对这个形式不陌生)。
分享卡片的时候,我们看到不同的孩子选择了不同的风格,有“写画摘抄类”的,有“人物档案表格式”的,还有“百科全书式”的。从配画来看,特别赞的是,一些孩子能够把动物和它生活的环境一起画出来,奇奇还详细地描述了在自己家附近观察到的鹡鸰鸟的活动特点。
我期待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能够更有意识地区观察和记录生活在的,也算是为后期“人与动物”板块的学习,做一点小小的铺垫吧。
周四,在森知途老师们的带领下,孩子们出发去徒步走十三陵了。我瞪大眼睛认真数了数,27个孩子,一个没落下,太厉害了!这次你们比老师走得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