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的地理课程,延续三年级的农耕、建筑与测量板块,希望能够带给孩子看待世界不同的视角和更丰富的生命体验,拓宽他们的胸怀与眼界。
走出去才知道家园之大
地理学习,是对“天-地-人”关系的最朴素也最综合的探究。我想让孩子们带着一种儿童天然好奇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在这第一个自然地理板块,我选择了两个读本,一本是二年级讲过的自然探险故事《小矮人诺曼历险记》,让孩子再次阅读,更清晰地跟随诺曼顺河而下的旅行,理解山川河流、森林城市的关系,了解要如何准备一场探险,如何与自己、与他人相处。另一本是经典作品《小王子》,这本书用充满诗性的语言,探讨了人生的哲学,在不同的星球上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角和世界观。四年级的孩子能够感受到其间的不同,同时像小王子一样,能够坚持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就足够了。
第一节课上,我们讲到在野外如何辨别方向,我在黑板上画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很自然地,我们联系到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孩子说:“卫星是人发射到太空中的,时间长了,电池用完了,卫星就变成了太空垃圾。” 我一边暗自惊叹话题的发散程度,一边接口说:“那时候就特别需要你们,坐着飞船到太空中去回收垃圾。” 孩子们被想象中去拯救星星的壮举给激励了,我们一起即兴朗诵了去年读过的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谁知道呢?对于生长于互联网时代地球村的孩子们来说,乡土地理的概念恐怕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也许有一天你们真的会带上水桶和抹布,成为去太空中擦亮星星的人。
临近中秋,我们晨诵读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些诗里都有一种空间打开的辽阔感。星星不光在神话故事里,在天文地理学中一样美好浪漫,引领孩子们去探寻宇宙的真理,去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
从教室平面图开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这个地理板块能够为孩子们装备一些新技能,好去探索和发现世界。研究地理要有的基本工具包括:认识方位,学会找标志物以及相互的参照关系,画地图、估计距离、初步理解比例尺……等等。这些技能当然不是一股脑教给孩子的,而是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去反复提取,在具象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建立抽象的理性认识。
上个周末,我去教室里藏了一些棒棒糖,在黑板上画了藏宝图,直接以平面图的形式出现。周一有孩子来得早,就去研究那个图,他们看到图上的红点,就猜有宝。于是在我进教室之前,机灵鬼们就已经开始搜索和翻找。难得的是他们发现了宝贝,却并没有拿出来,于是每个孩子来了都会兴奋地去找一圈。
那天课上,我本来要玩寻宝游戏的,就换了一种方式,请已经发现宝藏的孩子,可以来描述,指着藏宝图说明宝贝在教室的哪个方位,然后让组里的另一个孩子去找。这样后来的孩子也有机会去找。
就这样,从藏宝活动开始,我们学习看教室的平面图,先读图,确认图上对应的方位,找到自己的坐标;再让大家试着画平面图——我把藏宝图合上,请孩子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教室,想象自己是一位建筑师,要把教室平面图画下来,这个图不要求“上北下南”,确定一个观察角度画就可以。 画完之后,我们还可以在不同角度的平面图上去比对和学习。
这是第一个练习,把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空间翻译成平面图。因为教室形状规整,四个方向一览无余,孩子们也很熟悉,难度不高,几乎全班孩子都一次画出了平面图,只有一个孩子画的是教室窗前的风景画,细节很生动,我称之为画家的画。第二天分享大家的平面图,孩子们能比我更敏锐地发现画上什么东西摆错了,发现了也能很快改过来。
乡土地理的学习从教室开始,换一种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东西,这个过程孩子会比较有掌握感,对空间的意识也更清晰。一些孩子在平面图上标注了每个孩子的座位,去确认自己在教室里的坐标;也有一些孩子自发在家藏宝、画地图——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写个卡片,画个藏宝图,分享家里的秘密角落。
这个板块会有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可以点亮孩子。比如周一Miya生病请假,周二我们重新回顾这个内容时,腾腾很热心地帮忙在教室平面图上找到她的座位,我问他怎么找,他说:“我在这里,她是对角。” 这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寻找已知的参照物。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也有老师建议本地地理的学习就从画桌舱开始,从地理有点太小了。第一天下课之前,我请大家看看桌舱——你的王国,是不是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是不是舒服。有几个孩子一听就赶紧开始收拾桌舱。学习地理要从对周边环境的意识开始,从桌舱,到教室,再到校园,这样一个由小及大的过程。
认识三角地:从浪漫到精确
如果说教室平面图基本上是一气呵成,三角地的校园地图我们前后画了三天。
周二主课下课前,我带孩子们去楼顶鸟瞰三角地的全貌,个别孩子利用短短十五分钟的课间,勾勒了三角地的轮廓,也有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把尽收眼底的景物画下来。还有两个孩子干脆选择了画一个能够尽收眼底的角落——幼儿园的小院。
我尝试和孩子们一起画了一下,其实并不容易,也许是我们立足点还不够高,视角也受限,当我尝试要画出楼与楼之间的连接以及正确的比例关系时,发现并不容易。建筑师不能满足于远远地看个大模样,还要实地去勘测。
本来我在晨圈时设计了几个和空间有关的小游戏,想带孩子们在中庭边玩边探索一下空间。结果赶上下雨,只好临时调整计划,带孩子们在音语舞教室玩“大街小巷”的游戏。这个游戏要求孩子站好队形(我们刚好站了5×5的方阵,还有两位同学在当中奔跑追逐),每次转换要快,孩子们玩下来挺流畅的,一开始容易在环线(大街)上兜圈子,慢慢的,学会利用中间的小巷,穿轴线而过。虽然这个游戏并不直接帮助画校园地图,却能够让孩子对于定位、行走路线与距离更有意识。
周三主课我们分七个小组来泥塑三角地校园,孩子们用泥塑比直接画容易。泥塑更自由,就象建造的过程,可以添加修正。我让孩子们把桌子从泥塑教室挪出来,搬院子里,可以一边看,一边做。孩子们的建造热情很高,把楼盖好之后,就开始采集树叶花瓣,来美化校园。东星老师说:“可以不光是眼前看到的,把你心目中的校园装点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所花园学校。
画地图要不要考虑实际的比例大小?前两天我在晨练时,回顾了测量板块数步子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足球场上量一量100米要走多少步。我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对距离有“量感”,真正到画地图的时候,要求他们按比例放缩还太难。去泥塑校园,去画地图,还是通过视觉、触觉和运动觉,重新去看到和链接的过程。我自己觉得不要求那么精准。不追求他们画出多标准的地图,而是他们的经验,主观的视角和客观的东西发生对话,这是我期待引导的。如果一开始就给非常精准的地图,却不是从他们看到的东西来的,就没有达到我期待的对话发生。
孩子们其实慢慢会有画精准的期待。周五回到校园,我在黑板上画了个三角地的地图,请孩子们来观察,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出入口,相对的位置关系,看看哪些地方不准确,哪些地方有遗漏。这个空间孩子们平日里探索得其实比我多,他们会一眼识别出来我的地图不完整的部分——哪里有扇小门,哪里有个秘密出口,幼儿园的栅栏是直的还是弯曲的,等等等等。画地图其实是内隐知识的学习,需要掌握方法,不断动手去练习,只要孩子们能够学会去找参照物和比对,就会越画越好。
凯博里的上学路
前两年果果特别喜欢一个人在校园里闲逛,他尝试过要把凯博校园的地图整个画下来。有一次我问他画得怎么样了,他拿给我一摞小纸片,每一张都是校园的一个小局部,要把这些小纸片拼成一个完整的大图可不容易。
从一开始画校园地图的时候,我就在考虑凯博校园的尺度对孩子们来说是不是太大了。要不要画?学习目标定在哪里?最终我决定分解难度,让孩子们先画从凯博南门进来,一路走到三角地的路线图。
路线图和平面图的不同在于,平面图基本上是静态的定位,确定每个区域的大小和相对位置关系就很重要。而路线图更抽象,可以先忽略两边景物的具体尺寸,仅仅是在路线上标记自己沿途经过的重要“景点”。当然,这条路线上的相对距离,以及“景点”的方位和出现的前后关系,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
周四我们去京密引水渠徒步。我事先打印了一张模糊了地名和标志物的路线图,让孩子们在行走过程中,去感受距离与方位、重要的道路与河流交叉口。为此我们还以身犯险,穿越了一回京通线的铁路。周五回顾时,我赞扬了孩子们在户外的秩序与合作意识,也再次提醒大家平时有足够的安全意识,探险时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
看看孩子们自己画的凯博上学路线图:
当这几个图同时呈现在黑板上时,孩子们自然会去留意和比对,比如足球场和三角地的相对位置关系,比如鸭子湖的大小与整个校园的比例关系。这些都是从日常的感受中总结出来的,也希望推动他们日常更多地去仔细观察,并且能够清晰描述自己观察到的。
周末作业是让孩子们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上学路”,从凯博大门口一直走到三角地,沿途在不同方位上看到的景物。另一项作业是画一画“我家的周边”,描述一下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上,都有什么?可以走一走,看一看,大约100米的距离。能看得更远当然也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