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沆,字季贞,号遁叟 ,1874年出生于贵州遵义老城东门,自幼饱读诗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一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晚清、民国及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893年,年仅19岁的周沆在乡试中崭露头角,成功中举,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学识。两年后的1895年,他更是连捷进士,踏入仕途,从此开启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清朝末年,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尤其是在领土问题上,列强虎视眈眈,不断蚕食我国领土。1906 - 1907年,周沆奉命前往中缅边界野人山一带进行勘察、绘制图帖。野人山地区环境恶劣,深山密林遮天蔽日,瘴气弥漫,毒虫肆虐,测绘工具也极为简陋,每前进一步都困难重重。有一次,团队在密林中迷失方向,四周被茂密的枝叶环绕,蚊虫叮咬得众人浑身是包,粮食也即将告罄。但周沆凭借着冷静的判断和丰富的经验,带领团队利用自然现象辨别方向,最终成功走出困境。在勘察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此前中英会勘时,英方将我国高黎贡山错误地定为高良工山,并在测量上存在重大差错,致使我国领土遭受较大损失。周沆四处搜集资料,据理力争,积极促成重勘。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为中国收回国土1000余平方公里。在那个清朝多以割地赔款求和的灰暗时代,周沆的这一功绩显得尤为耀眼,有关史料记载曾表明:“清朝多为割地赔款,史上收回国土仅有周沆一人也。”即指这事,朝廷为此嘉奖并给他加三品衔。
1910年,身为云南知府的周沆兼任云南讲武堂副总办,积极参与讲武堂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为培养优秀军事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共和国元帅朱德便是在他的悉心培育下,从这里踏上了革命征程,日后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周沆对军事人才培养的贡献可见一斑 。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全国响应。云南的革命形势也风起云涌,周沆出任云南大汉军政府外交司司长。随后,他与戴戡随滇军入黔,在取缔会党、镇压土匪的斗争中身先士卒,为贵州革命政权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却被周素园泄私愤陷害“私请滇军”。但历史不会被轻易掩盖,著名史学家在研究这段历史时评价道:“周沆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作为,对西南地区革命政权的巩固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功绩不应被污蔑和遗忘。”
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称帝,倒行逆施之举激起全国上下愤慨。时任云南都督的唐继尧竟接受袁世凯授予的“刺蔡”密令,派出其堂弟唐继禹执行刺杀蔡锷的任务。彼时蔡锷正积极筹备反对袁世凯复辟事宜,一旦刺杀得逞,护国运动恐将夭折。周沆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深知蔡锷对于这场捍卫共和之战的关键作用。他不顾个人安危,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暗中周旋。一方面巧妙地阻截唐继尧派出的刺客,打乱他们的刺杀计划;另一方面,周沆冒险安排蔡锷秘密入滇。在周沆的全力协助下,蔡锷顺利抵达云南,振臂一呼,护国运动在云南率先起义。蔡锷领导护国军与袁世凯的复辟势力展开英勇斗争,最终粉碎了袁世凯的复辟阴谋,为民主共和的进程扫除了巨大障碍,使得共和理念再次深入人心。
1932年,溥仪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伪满洲国,意图复辟帝制。他深知周沆的社会声望与影响力,遂派人登门拉拢,以高官厚禄为诱饵,邀其投身伪满政权。面对威逼利诱,周沆始终坚守民族气节,严词拒绝了这一要求,明确表示“绝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更不会为傀儡政权效力”。这份铁骨铮铮的决绝,不仅守住了他一生的清正名节,更在民族危亡之际,彰显了中华儿女的不屈风骨。
这份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在数年后的抗战烽火中愈发鲜明。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在即,局势危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的宋哲元在撤退前,托付周沆担任北平九门首席代表,与日军谈判,核心诉求是保护北平古城建筑与文物。周沆临危受命,在谈判中据理力争,最终迫使日军承诺在中方部队撤退期间不破坏文物古迹,让千年古都的文脉得以留存。
北平沦陷后,日军对城内爱国将领严密监视,时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的张自忠被困北平,难以脱身赴南京履职。周沆深知张自忠将军对于抗日大局的重要性,再次冒险挺身而出。他利用自己在北平的社会声望与人脉,暗中制定脱身计划,避开日军的层层盘查,最终成功掩护张自忠将军秘密离开北平,前往南京接受新的抗战任务,为后续的抗日斗争保留了重要军事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沆与牟琳、张肇奎等地方绅士成立维持会并任副会长,维持遵义秩序,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1955年,缅甸侵扰中国边境,周沆虽已年迈,但仍心系国家,上书国务院周恩来总理,附呈当时撰写之《云南片马考察记》,陈述中缅边界北段片马、野人山等实地考察史实情况,为外交部门与对方谈判提供了重要参考,外交部特致函感谢。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通过和缅甸政府谈判,缔结《中缅边界条约》,解决了中缅两国片马边界问题,周沆为捍卫国家主权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57年,周沆病逝,享年83岁。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充满传奇的一生。从清末勘界御侮到助力共和革命,从拒绝伪满拉拢坚守气节,到北平护宝救将,再到晚年心系国疆,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坚守着爱国初心与民族大义,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