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朝阳穿梭于微隙的气息,家里的桂花树,已娇羞的含苞待放,淡雅的清香弥漫在清秋时节,把天地间一切空虚盈满。
忆及去年带领孩子养蚕的过程,蚕宝宝经过卵、幼虫(蚕)、蛹和成虫(蛾)四个时期,整个过程需40到50天,再以卵的形式越冬,第二年春天继续孵化,周而复始,延续自己的生命与使命。
由此引发了深度的思考,一只幼虫的成长,尚且经历漫长的过程,尚且需要悉心照料、静心等待,更何况一个孩子?他的一生需经历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的光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做的是正确引导、耐心等待的慢教育还是快餐式催熟化的教育呢?
很多时候,我们期望、迷恋看到蚕化蝶后翩迁起舞的美丽身姿,却忽略了它成长中所经历的痛,在教育孩子之时,我们期望看到孩子们展示的精彩绝伦,却忽略了他们掌握知识需要一个记忆背诵、思考、消化吸收、思维超越的过程。我们只想看到飞翔,却不愿等待螺旋桨的旋转。这是何其自私又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教育希望看到效果,期盼良好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过程变短而效率更高?
导致学生无限延长学习过程有很多诱因:1、对学习不感兴趣;2、课堂听课习惯欠佳,注意力不集中;3、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4、学习只是表层记忆,没有变成深度记忆。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专业素质和个人魅力以及科学合理、人文、理性的教育教学方法:1、备课充分,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根据学情来处理教学中的重难点、考点、盲点、易错点,即“教给学生一瓶水,教师需有一桶水”;站在一定的高度看教材、看学生,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完善自我专业素养。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一成不变、毫无激情的课堂模式效率最低、效果最差,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从课堂问好、导入的设置、掌声变化、激励形式,学习形式、展示形式等方面入手,让课堂鲜活起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从引发学生兴趣入手,将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再变成授之以欲。3、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孩子适合独学钻研、老师适合点拨;有些孩子适合帮学、助学;有些发散思维的孩子适合边玩边学,通过实践找到适合孩子的记忆和学习方法,4、将表层记忆变深层记忆的方法:多数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知识自己听懂了就算掌握了,殊不知这只是表层记忆,经过短暂的时间,会马上遗忘,这就是很多家长所谓的“我家孩子记的快,忘的也快”。将知识变换为题型,进行巩固练习,多方位思考,可以用正思维、逆思维、变式思维、综合思维多个角度训练知识点。
如果在课堂上,能看到孩子张张鲜活的面孔,他们开心的合作、自信的表达、大方有条理地讲解,那么,我们离蝴蝶蹁跹的景象还会远吗?用心做教育,嗅到一室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