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不是死的,随时代之变而变;一时的制度必是一时之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皇室与政府)化家为国,有很多官职是为皇家服务的。宰相权力很大,乃政府之领秀。
(中央政府的组织)三公九卿是最高官,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指太常(管祭祀祖先鬼神)、光禄勋(相当于皇帝的门房)、卫尉(武职,掌门卫屯兵,皇宫的卫兵司令)、太仆(皇帝车夫)、廷尉(掌法)、大鸿胪(相当于外交部)、宗正(管皇帝家族)、大司农(管政府经济)、少府(管皇室经济)
(汉代地方政府)地方分郡县,有一百多个郡,每郡辖十到二十个县,郡长官叫太守,也是二千石。
(中央与地方之关系)郡每年上报计薄。中央特派专员到地方调查叫刺史。
二、汉代选举制度
汉代有太学,选拔官吏之用。乡举里选,策问与对策。第二种特殊选举,后来又有定期选举,即举孝廉,后逐渐取代其他选举,都入了太学,从中选拔。
三、汉代经济制度
汉代土地私有,允许买卖,造成大地主,虽轻徭薄赋,却是甜了地主,农民仍苦。非耕地无法禁止,转而设卡收税,收入归皇家,汉武帝打匈奴,用钱极大,带头捐钱,富豪不相应,进而产生盐铁国家专卖。
四、汉代兵役制度
二十三岁服兵役,二十成丁,二十三可有一年之储蓄。
汉代三种兵役:一是中央卫兵,二是边郡戍卒,三是原地守卫。第三种二十岁便开始。
中央军有南北两军,南军守宫,北军守城,各地壮丁轮流到中央卫兵一年,费用国家出。
戍兵费用自理。戍边期限三天,乃沿用旧制,汉代更改,可变通行事,出钱由人代去。
都尉是地方军事首领。
力役,全国壮丁按册籍编定,每人每年一个月,替国家义务做工。汉代叫做“更卒”。
人口税使汉代产生很多奴隶。
唐代
唐代的政府组织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部门,即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即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
中书省有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门下省有侍中、侍郎、给事中。中书省拟招,皇帝画敕,交付门下,门下审核,若不同意,则批注返还,称“涂归”,或“封驳”“封还”等。尚书省乃执行命令。
此制度有麻烦处,故又产生政事堂,由门下、中书联合会议。
尚书有左右仆射,因唐太宗做过尚书令,后无人敢做,故只有两个副职,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是为真宰相,开元以后取消,只有执行命令之权。
唐中宗不经两省径自封官,诏敕不敢照常式封发,改用斜封,敕字不敢用朱笔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封官之人称为“斜封官”,为人所看不起。
唐代地方政府分州、县,有三百五十八州,汉之两倍余。州设刺史。县分上中下三等,六千户以上是上县,六千到三千是中县,三千以下是下县,州亦分上中下三等,十万以上是上州,二万以上是中州,二万以下是下州。
唐代地方官掾属由中央分发。唐代升迁到上级较难。
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为独立机构。分派地方的巡察史,演练到后来,权力在州县之上,形成三级行政,于地方行政不利,如巡察边疆,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意宜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有此者可全权调配,故称节度使。可指挥军事,管理财政,逐渐形成藩镇。本义在中央集权,而演变所及,尾大不掉,终致唐灭。
唐代考试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由来与好坏,因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陈群为曹操创制选举制度,在当时有其合理性,而后来之朝代不加变更加以采用,不合时代现状,产生诸多问题。一是人才都愿往中央跑去,地方人才不济,于地方不利,其次中正评语,连做官人、未做官人通体要评,而吏部凭此生黜,官吏升降权在中正,不操于本官之上司。进而导致官吏忙于奔竞,袭取社会名誉,不管本职,上司亦无奈。此不利于国家行政选拔、管理。
唐代以科举选仕。
唐代经济制度
唐代田赋制度称“租庸调”。租为粟米之征,庸是力役之征,调是布帛之征。
租庸调依赖账籍制度,所有人丁生老病死全部记录,而账籍制度依赖人为精心调查,长久却生混乱,导致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后又改为“两税制”,分夏秋两次收税,两税制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两税制规定田租定额,政府照额征收,产生较大弊病,如这个县100税,共十人交,第二年这个地方只有五人,还是交100税,负担变大,其他县人数若变多,还是交原来那个税,每人的负担就变小了,变得极不平均。
两税制改收货币,商人可以上下其手,农民损失很大。
唐代的兵役制度
汉代是全农皆兵,唐代是全兵皆农,政府不花一分钱,招上中等人家壮丁服兵役,当时叫“府兵”,军事区域叫府。二十岁开始服役,每个府兵须到中央首都宿卫一年。中央直辖十六个卫,每卫一个大将军。府里有一个折冲都尉,主平时训练。武官立功以勋名奖励,无实职,不预政事。
府兵制失败之原因:第一,天下太平,宿卫府兵无事可做,常备官员借去帮忙,士兵变苦工,不受待见了,变多逃亡。
第二,唐初,府兵阵亡,政府赏恤及时,后来逐渐松懈,人心渐失。
此外还要戍边,没人换,长期戍边,甚至还有边疆营官故意安排多做活,累死他们,好没收他们存放的财务。后方兵元枯竭,政府有钱,花钱买外族人当兵,这是安史之乱另一大起因。
宋代
宋代宰相权力较前朝小的多,宋代谏官变成皇帝任命,成为政府对立面,经常对宰相发表意见,多是空谈,变为清议,直至清代。
台官监察对象是政府,谏官也是,皇帝变得无人管。宰相做事不便。谏官对改革新政也有较大反对,谏官作用太大,逐渐闹得太意气,后来大家不予理会,谏官失势,而权相奸相又出。
宋代地方政府
五代以来,地方行政长官全是军人,杯酒释兵权后,由中央另派人去,都是文臣,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都是人事,非制度,到清代知县、知府变成正式官名。
军权、财权都集中在中央,地方贫弱。京城失败,全国皆败。
宋代考试制度
唐代考试门第子弟较多,宋代寒门较多,多不通政务。
宋代赋税制度
唐两税制把三项并入一项收取,然实际往往有事仍然另行收取,政府并不出钱,加重民众负担。
宋朝太平兴国五年春二月定差役法,问题是负担太重而又劳役不均,王安石实行免疫法,(免疫钱,地方出钱,每家摊派)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司马光废之。
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宋代分禁军和厢军,宋代初年战事较多,当兵无法复员,后又不能胜辽,兵又不能少,又防将军做大,重文轻武变成国策。
宋代老弱残兵太多,怕他们生事,要养着他们,又要重文轻武,养着许多文官,冗兵太多,冗吏太多,国家负担渐重,积弱难反。
宋代调兵与调将频繁,造成兵不习将,将不习兵。
宋代养马不易,一是马匹出自东北和西北,都被他族所占领,一是养地不易,政府让民间养马,有事再征马,马养死了让赔钱,“保马”变成秕政。
明代
明代政府组织
明代无宰相,六部分头行事,各不相属。有都察院,由御史台变来,专掌弹劾纠察。合称七卿。
“通政司”管理奏章,“大理院”主平反,加上刑部尚书,又叫做“三法司”,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武官有大都督,五个大都督府,兵部管征调,都督带兵。
朝廷有大事,可由七卿或九卿公决,叫“廷议”。
“给事中”官阶七品,六部分科,如户部给事中,参加审核,发表意见,不同意可原旨退还,六部束手无策。
内阁制度
因政务太多,皇帝一人是忙不过来的,明初用内阁,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官阶五品,地位也不高,皇帝口授,大学士代笔,即所谓“传旨当笔”。
明代一天有三次朝,因天气、路途、皇帝个人精力等原因,皇帝无法经常到场,便将政权交付内阁,阁权慢慢重起来。
后来一般大学士都由六部尚书和曾任经筵讲官(皇帝老师)的来兼任,内外一应奏章,大学士先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意见,附贴在公事上,送进宫里,再由皇帝决定,当时叫“条旨”,又称“票拟”。皇帝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或“朱批”,拟好拿出去,便是正式的谕旨。
里外传条的人是太监,这便可太监弄权提供了机会,后来皇帝偷懒,嫌麻烦,私下叫太监批红,太监变成真皇帝,太监领袖称“司礼监”,如是内阁想要做事必须要勾结太监。
地方监司官及督抚
地方分省,在元代叫行中书省,是中央首府派到地方的,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明代地方长官有“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布政使管行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事,三个司合称“三司”。布政使又叫“藩司”,按察使叫“臬司”,清朝俗称藩台、臬台。
布政使下面还有参政、参议等官,按察使下面有副使、佥事等官,派出去叫分司,在清朝俗称“道台”。这样一来管管的官很多,直接管民的很少。
明代总督、巡抚由督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办事,清朝变为永久。
官吏之分始于元代,明成祖确定,吏不得考进士。吏无上进之途,便趋顽流,而所有事情必交由吏(办事员)办理,吏可上下其手,糊弄愚弄长官亦常事。
明代考试制度
宋时,由地方选人,选中的叫进士,送到中央考试,录取的叫“进士及第”。明代考试分成三次,县考、省试、会试,考中称秀才、举人、进士。
明代进士后还得参加一次考试称“散馆”,才成翰林。明极看中进士与翰林。
八股文是为录取人才有一定的标准而设定,逐渐形成的,但最后反而成为弊病。
明代赋税制度
明代有“黄册”,登记户口,“鱼鳞册”登记田亩。延至清朝,清后期一百多年,取消黄册登记。明代还有一条鞭法,执行亦不长久,所有赋税制度,时间久了,都会生弊病,而无法随时调整。
明代兵制
与唐代相似,国家给田自养,不要赋税。明代两百余年,太平时久,国家久不经战事,明末应战,难以有效抵抗,兵难以有效训练,军队装备等亦破烂不堪,都因时久而废。加之中央政府颓废,多低饥荒,实难应战。
清代
清代制度多承袭明代,于其中夹杂部族私心,更注法术。
作者认为中国政治重职责,不重主权。
清朝更多的是部族政权,并非否定中国历史的政权原则,而是在此基础上,用方法来驾驭这种原则,搞起部族特权。
清代军机处由雍正创立,因军事而起,后成为习惯,由内阁学士担任,成实际的最高大臣。
政府发布命令,最高命令称“上谕”,分明发上谕和寄信上谕。
清代只有六部长官和地方总督、巡察、藩台、臬台可以上书。
清代所有的官员必须要皇上见过后才能上任,这是告诉你,皇上说了算。
清代东三省是禁地,不准汉人出关。还有台湾也是禁地,察哈尔和绥远也是禁地,这些地方接近蒙古,意在隔开两族。第四是新疆,留住满洲人的衣食之地,不许汉人前往,直到左宗棠收复新疆始弛。
清代无甚特色,只要还是压制汉人,压制言论。
读后感
此书极棒,吾以为凡是规章制度的制定者皆应看看此书,会有帮助。讲的是历史制度,提供的是一种学习、分析的态度,如何制度,符合当下,又要时时观测,随时调整,总之无一成不变之法,须随时调整以适应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