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督导案例的标题是《迷失方向的独抚妈妈》,李松蔚老师对标题做了一点小修改,他把原来题目的“单亲妈妈”改成了“独抚妈妈”,这样更能显示来访者的状态,而不像“单亲妈妈”那样表示一种缺失。
今晚的受督咨询师逻辑特别地清晰,20分钟已经将所有的要点和受督目标讲述清楚,而且很明显她也会注意控制时间,快到时间自己会说:“时间差不多了”。非常专业和有经验。
从受督者的受督目标,感受到一点奇怪,受督者似乎想让来访者往一个方向走,而来访者实际上往另一个方向走。李老师没有直接点出来,而是表示不明白,当受督者说出咨询方向是跟随来访者还是跟咨询师走的时候,李老师说明白了,探讨才正式开始。
从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到家庭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深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想要孩子成长得好,父母的关爱和亲子关系非常重要。
咨询师的咨询模式通常有很多种,比如:权威式、反应式,支持式。
咨询师的共情有时候会影响到自己的中立原则,当咨询师认为来访者的处境不好,认为对方很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咨询师已经将自己摆在一个高一点的地方。当位置不对等的时候,咨询师自然成为权威的角色,没有看到对方的能力和资源。
当我们认为对她不利的地方,我们看到都是不好的东西。但就如我们职业规划咨询中常说的一句话:“痛苦背后必有价值”,如果真的那么不好,她为什么还要这样?背后一定有它好的地方或者被看重的地方。
李老师与被督者进行了一个“反馈位置”的练习。这是系统治疗教科书里的一种技术。他们定格镜头,然后两人从督导和受督者的角色转变为看这督导过程的旁观者,并且从旁观者的角度讨论,条件是必须以第三人称开头。
在这过程中,李老师用旁观者身份指出被督者虽然受了督导的启发,但是却让受督者变得不自信,实际上弱化了咨询师的功能。启发受督咨询师也是同样的模式,在工作中不自觉地弱化了来访者作为妈妈的功能。
从不好的地方,我们要看到对方的资源和能力。当李老师重新转换回督导的角色和受督者一起看来访者的能力,不停地重复:“还有吗?还有吗?”听到这熟悉的问句,我不禁会心地微笑,在职业规划咨询中帮来询者找资源的场景也同时浮现在我脑海中。
当受督者从无到有,从艰难的思考到快速地蹦出一个个来访者所拥有能力的时候,那种看待来访者的眼光和感受与之前大不一样。
这次督导课中,我最大的收获来自于积极视角。以往总喜欢挑刺,觉得这样才能让人查漏补缺,让人提升,这次的督导课让我意识到被挑刺的人听了会减少自信被弱化。当你从积极的方面看,其实更能给到积极的力量,强化对方的自信心。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力量,看到这些积极的地方,反馈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