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设计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提法,它在建筑学、服装设计上早就产生了设计力的理论,有设计力的建筑会产生某种唤醒、回忆、惊喜……从而发生意义感,有设计力的服装能够产生情境带入感,使人产生美学体验。在语文教学方面,已故的于永正先生就很在意设计感,他的课堂游戏感很强,不着痕迹的铺垫很多,从而使孩子感受一种十分自然的不言而喻的愉悦,当然王崧舟等特级教师也是十分讲究设计感的。
今天欣赏两个年轻的准教师就《祖父的园子》演课,又一次感到,语文教学的设计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拿教学导入来说,怀特海的教学节韵说里就有“浪漫”开头之说。一开始一位年轻老师这样导入:
作家萧红曾经说过:童年的记忆是忘却不了的,也难以忘却。孩子们,你们的童年里有怎样难忘的事情呢?……那么,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又讲了一个怎样的童年呢?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你们都预习过了吗?
然后我们共同商讨,形成这样的一个导入:有一位作家曾经说:童年的记忆是忘却不了的,也难以忘却。这位作家是谁呢?大家看PPT(萧红图片,以及她的名言)。你们的童年里有怎样难忘的事情呢?……萧红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祖父的园子》里吧,课文都预习过了吧?那老师考考你们哦……
只改动了一点点,但给孩子上课的体验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二位年轻老师已经有了一定的设计意识,她有一段教学过程是这样的:一位著名评论家这样评论萧红,说读萧红的文学作品,你会发现,那语言就是属于萧红的,是独特的。那么萧红独特的语言在哪里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看。
我们协商这样修改:孩子们,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哦?你能找出几段读给大家听吗?……有一位著名评论家认为,萧红的作品,那语言就是属于萧红的。那么,这萧红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园子了呢?
是的,稍微一修改,教学过程就显得更有设计感,而且也更有教学效益了。其实,很多语文老师对于教什么,心中是有数的,往往体现教学效益高低的,便是那设计感中体现的教师的智慧。
统编版教材有一个编排理念,就是力求在让语文要素落地的同时,让孩子受到人文主题的教育,或者是让孩子在受到人文主题教育的同时,让语文要素落地,这样的“人文与工具紧密统一”,就对设计感更有要求了。
真正的教育属于无痕的教学,凡是让孩子感觉出“教学”的教学,一定会是失败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念是他在长期教育教学研究中形成的,当然是十分有道理的。
所以,不言而喻,语文教师的智慧应体现在课堂设计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