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头悬梁,锥刺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小我们就喝着,勤学苦练,老用功的鸡汤。也一直就那样认为,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但是,什么是努力,却总是各有各的偏差。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上学真的就是唯一的出路。所以父母最大的期望便是孩子考上大学,其实父母也没有上过大学,并不知道大学长什么样子,那么孩子也是如此,只是在父母的期望中“我要努力考上大学”。
小升初的时候,同村的几个姐姐,学习特别的用功。在学校听说很努力,晚上住寝室熄灯后还会自己打灯看书,回到家里围着煤炉子手里也少不了备考的书籍。刚开始大家都是交口称赞,特别是成绩有成效的时候,她们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各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好景不长最后都不同程度的出现,头疼的状况“三叉神经痛症状”,就是我们常说的压力大,精神承受问题,而到最后被迫辍学。
我一直以为只要勤奋就能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就会越多,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勤奋的界定是不一样的,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时间上的付出,行动上的展现,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苦劳”。而往往在成就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功劳”,在学习上就是“深入思考寻找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即跳出大多数人惯用的技巧,去寻求新的突破。就像是,“平台优秀并不代表你自己优秀”那么,埋头苦读也就不能代表你就是很勤奋。
认识了真正的“勤奋”,我们首先要用逻辑去推理对否正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是一味地做一个大胃王,不停地进食,而不分别营养和垃圾,也不加强运动。到最后,最大的概率就是,成功的跃进为胖子。如果,认可了吃得多并不代表吃的好,吃的好并不代表吃的饱。接下来,就要考虑怎么去改进。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强,其次就是现在”,认识到问题后最有效地就是“马上行动”。但是行动依旧不能盲目,还要学会提前规划,马上行动和规划天生就是一个矛盾体。怎么去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也是从显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环节。
简单的规划就像是列提纲,提纲出来后就付诸行动,并在行动的过程中去填充和及时修改。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拖延”,无限制的以“我很忙”的借口去拖延,恰巧又是回避困难的一个呈现。反过来又是懒惰的一种表现,为了回避困难,用大量的无意义的事情去填充时间,当时间塞满后自然就没有别的时间去处理问题。那么,“困难”成功的升级为“更加困难”而处理问题的人并没有升级为“立马能处理掉”得能力。
时间是个很有趣的东西,当然在相同的时间尺度内,不同的人会衍生出不同的有趣和无趣。做一个学会深入思考的人,并且有勇气有能力迎难而上,自然就会一天比一天愈加的有趣。
勤奋和懒惰也是非常有意思,就像真理和谬误一样。在一件事情面前,如果只看表面不去深入思考,“勤奋就是勤奋,懒惰就是懒惰”。但是,你抛开现象看本质,“勤奋不一定是勤奋,懒惰也不一定是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