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齐帆齐微课)
母亲个子不高,手也不大,手指匀称,皮肤谈不上光滑,毕竟又要下地又是忙家务,终年双手忙个不停,名副其实有一双勤劳的手。
母亲下地干活的模样,我们见得少。父母出门去农田、菜地忙活,姐姐和我守家。上学日子有时回到家,他俩还没从地里回来。天黑了,才见母亲神色匆匆踏进家门,换下干农活的衣裳,马上进厨房准备晚饭。
母亲不光厨艺挺好,她还很擅长织毛衣。
自从父亲当起个体户,他们在家的时间就长了。母亲忙完家务活儿,见父亲那里不需要帮忙,就立马拿出针织用品,坐在沙发上开始织毛衣,那时姐姐和我经常穿着母亲为我们织的毛衣。
01
不知母亲何时何处学来织毛衣的技术。上小学那会儿,常看见晚饭后,妈妈拿出专门置放毛线团、棒针的篮子,倚靠在沙发上,先是数一阵针数,似乎是回忆前一日织到哪里了,接着考虑如何下手。
不一会儿,棒针就在母亲双手指挥下飞快地飞舞,右手棒针主动出击,将左手棒针上的线圈挑到右边棒针上,待左边棒针空了,马上换到右手上来,循环往复,篮子里的线团慢慢变小。
天色渐暗,母亲会嘱咐一旁玩耍的我打开壁灯,那是父亲特意安装的,除了顶灯,沙发旁还有两盏小的壁灯,适合母亲织毛衣,姐姐和我看书。
桔黄色的灯光下,母亲有时凝神思考下一步怎么织,有时手上不停,抬头和我们说说笑笑。母亲还喜欢创新,尝试新织法、新款式。
茶几上摆放着好几本《棒针花样大全》、《棒针编织》、《经典毛衣花样图案》等等书籍。不晓得那些织毛衣的书从哪里来,簇新的书被翻得泛黄,里面有许多折页。小学未毕业的母亲经常翻书研究针法,有时没搞清楚就拉着姐姐一起研究。
写到这里,突然明白了一件长久来百思不解的事:为何姐姐像母亲一样拥有灵巧的手,而我却没有遗传这般心灵手巧。
妈妈做些家务事的时候,总是会找年长我五岁的姐姐协助她,老姐自小熏陶得比我多啊。
而我呢,更多地被指使干些简单枯燥的活儿,比如把方凳凳面朝下,凳脚朝天,把新买来的毛线套上四个脚,拆下线头开始缠绕成线团。有时候会和姐姐合作完成,这时,就成我俩互斗的时刻,她嫌我不配合,我嫌弃她慢,绕着绕着,线团没成,两个人吵成一团了。母亲见我俩闹哄哄,头大得很,若是不忙,她宁可自己一个人干。
02
那个年代,市场上货品不多,服装类更是简单。大多数家庭都是母亲挑毛衣给孩子过年穿。我家也不例外,更何况母亲养育了两个女儿,她织毛衣的水平被锻炼得相当不错。
过去,母亲常把旧毛衣拆了,毛线再次利用,织成一件新款式。经济条件好起来后,母亲买来新毛线给姐姐和我织衣裳,旧毛线给父亲织打底衫。
母亲量衣服尺寸多数是靠手指比划,一会儿在我和姐的后背、手臂上比划,一会儿在爸爸身上比划。
我的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见我经常穿着款式多样、颜色鲜艳的毛衣,问起这些毛衣是谁织的,得知出自母亲之手,对我赞叹道:“你妈妈手真巧!”听闻老师夸奖,别提有多自豪了,回到家立马告诉母亲。
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市面上的服装款式越来越多,母亲随大流更多地给我们购买新衣过年,顶多织几件打底毛衣。
渐渐的,母亲不再织毛衣,那篮子、棒针,还有那些没用过的线团,母亲都没舍得扔,一并收纳好。
直到我生了女儿,母亲又重新找出针织用品,翻开书,戴上老花眼镜为外孙女织毛衣毛裤。而我,有生以来头一次跟着母亲拿起棒针,做她的小学徒,学习织宝宝的衣服。迄今为止,那是第一件,也是唯一一件自己动手织的毛衣,关键处也都还是母亲动手处理,自己对织衣服还是摸不着头脑。
鹅黄色的圆领毛衣,胸前有一个小动物图案,每次看见女儿身着它躺在床上戏耍,觉得她更可爱、更亲昵了。想必,年轻时候的母亲看着童年的姐姐和我穿着她亲手织的毛衣,内心也是这么温柔吧。
(齐帆齐第四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30篇,1474字,,累计5120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