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之中、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组成了人类社会,之前谈及的个人的属性基本上都需要置于社会中才能体现。有了高于动物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关系网络,人的动物性才慢慢树立起人独有的品性,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性都可以还原成动物性。而一些无法逐步还原的,可能产生于脱离了动物组织结构和关系网的新形式,这取决于新环境,使人们做出新表现,而新环境多数又是社会变化造成的。社会发展是自发的,但随着社会结构不断变化,阶级越发显著,社会又发展成有人类自身意识干预的半自发半自治的形式。当然,自发和自治的界限同样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自治逐渐纳入到自发的范围里,而自发又引出了新的自治。
各类社会学研究总喜欢向科学看齐,希望被纳入科学范畴,人文社科也用理性和科学方法来研究,运用归纳和推理(当然我读书少,肯定主观臆断了)。比如经济学,从过去的案例中总结规律,提出理论,一开始被人们应用于实际中会看到效果,然后一段时间后,可能就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避开或打破了之前的理论,一些或主要原因就来自前现象或前理论对社会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研究会影响我们自身,因为我们不只是旁观研究者,还是被试对象。
那么,社会学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就存在滞后性。其理论在时间上的作用范围亦有限,虽然科学理论也会被更好的理论代替,但科学是更接近漫长时间内变化很小的物质世界,而社会学则是想找出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的不变量。马克思主义是个很好的社会学研究实例,在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自发的自觉带来的自治也体现了必然性。社会不和谐的前现象促使人的意识自发地关注问题,并自觉地进行分析,把得到的成果公布于众,引发新的自治取代旧形式的自发。由于理论契合社会实际,又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从而反作用于理论使之得到后继自发的自觉的发展而延长了理论在时间上的作用范围。从社会总结和社会理想通过社会实践成为了社会目标。后世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不敢妄猜,但就其过程来说,这套理论在生命周期、影响范围和产生价值上是成功的。
这又让我想到了五级意识,如果把人类想成一个巨人,那么它在时空、自然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与自身内部矛盾和自我调节下生存和发展的生命过程,就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而如果把地球这个时空间限制想成一个巨人,那么地球包括的零至四级意识都将为五级意识提供基础。如果是太阳系、银河系或宇宙呢,就意味着最后五级即我们所处世界的最高意识,但这样划分本身就逾越了级别的定义,所以暂且放下这种想法。
一直就不喜欢思考社会,既因为它复杂多变,又因为它包含道德。社会发展的复杂程度并没有展现出定向的规律。
对于自然,我们只是在探寻和了解其他意识级别的事物,找出它们各自的意识产生的表象,形成我们可以理解的知识,科学探索看上去是一条发展的道路,但它的方向只是向更深广繁杂的世界延伸,却并没有为我们研究它的意义带来多少指引;对于我们自己,也只是在寻找我们和其它意识级别的关系,我们并不能脱离这些关系来认识“我们是什么”。作为他者,我们不知道其它事物何以为其所是,甚至是其所似,作为本体,我们也无法自视,只能借助他者反视自我。而社会又是几十亿个这样的个体组成的,我们只有生存进化这一本能的方向。
另一方面,道德也是随社会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把道德或法律比作物质的规律,或比作生物进化的法则,违反它的事物就会产生不协调,最终被替代或被消除,我们也能从此看出各意识级别的复杂性所能包含的容错性,物质守恒定律规定了它们不会凭空消失,并严格遵守规律,当它们脱离常态时也是轰轰烈烈的。低等生物受限绝大部分来自于自然,违反了自然规律就会被淘汰,虽然可能不是立即生效,这时就扩大了容错性,因为此级意识的复杂度提升了。到了人类,我们只要不违反物质和自然规律,人类社会的规律——道德和法律——还是很宽泛的,这也让我们感到了“自由”的存在。之前在《万物发展史(自由)》里已经说过类似的话了,不过要借由《万物发展史(分化)》里的想法,道德法律来源于同类事物的存在,比如“人人平等”这项基本原则(看到了康德的道德律才联系起来,)。但绝对的平等源于我们对个体的抽象,而个体的多样性又保持了社会的复杂度,所以我们不像科幻片里的机器人或克隆人那样统一单调。
社会的定义可以扩充到其它意识级别,即同类之间的关系以及非同类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各意识级别的社会就成了孕育下一意识级别的温床。这个定义扩充目前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只是淡化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