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得到:
1、简单来说,应该思维是对自我的“暴政”,让我们在压迫中找不到自我。
我发现,几乎所有关于自我的烦恼背后,都有一个“应该自我”存在。
2、自然的努力是怎么样的。
也许你也会看到身边那些真正努力的人,他们心里有一个想实现的目标,但其实他们并不那么关心自己努力不努力这件事。
他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事情上,他们只想把事情做成。这时候,努力是一种自主自发的状态,是创造活动所产生的副产品。
3、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
应该思维完整的语句也许是:既然别人觉得那样做是对的,那我就应该那样做。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像别人期待的这样做。
也许你还会有点困惑:刚刚所有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想努力、想改变,看起来也是自主自愿的,没有人强迫他们,这难道不是自发的行动吗?
其实,这不是自发的行动,而是对自发的一种模仿。
4、从真正的努力,到追求努力的状态,到追求努力的感觉,努力逐渐变成了对努力的模仿。这就是应该思维胁迫下的自我和自然状态下的自我的区别。
5、应该思维导致非黑即白应该思维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应该思维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更会影响我们的思维,造成思维上的非黑即白。
一旦我们用理想化的规则来限定我们自己,判定我们自己,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固了,我们就很难容忍自己感受中和规则不同的部分。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情感,以让它符合“应该”的要求。
6、理想的自我,并不是来自于我们真实的自我经验,而是由很多“我应该很努力”、“我应该谈恋爱”这类的规则堆起来的。
当我们按照外在世界的标准设定人生目标时,很容易就变成应该思维牢笼中的囚徒,不再能看见世界的灰度,也不再拥有思维的弹性。
思考与行动:
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有什么平时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却一直影响你的,关于你自己的应该思维呢?
1、我和文中的姑娘是一样的。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善良和有责任心的人,所以,在家庭里我要对我所接触的家人都会尽心尽力的去对他们好,哪怕自己吃差点,穿差一点也会把家人都照顾好。如果顾此失彼,差了一点点,或者是哪一个人有一点意见,我就会觉得自己做错了,自己应该对他们好,应该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没有做到就会责备自己。
2、在学习上,我也是应该思维,我觉得自己应该是聪明的,应该勤奋的,应该像别人要求我那样完美的样子来呈现。所以一直觉得自己很累,我按照别人觉得我应该的样子而去发展,我也按照自己应该成为聪明的样子去学习,但是自己很多应该只是为了努力而努力,并没有思想背后自己这样做的意义。
3、我一直最突出的一个应该思维是:我应该贤惠,应该能干。所以生活中尽量不用老公的钱,我自己想办法解决家庭中所有的经济。如果我使用了老公的经济,那么我就是一个不贤惠,不能干的老婆。这样的后果是,我们家庭开销大,自己的收入不能保证支出,我就会在自己的钱用完后非常的焦虑,感觉自己没能力,自己不应该问着老公用钱。
目前挖出的最明显的应该思维就是这3个,我知道自己还有其他很多应该思维,希望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再挖掘出来,然后再用科学的方式去纠正这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