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过的文也有人点过赞,突然就失踪了。简书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申请了一下,也没找回来。没办法,还是重写一篇吧。
上海的古镇非常多,都很有名。朱家角古镇的名气最大,誉称“上海的威尼斯”,但是在郊区,去年慕名去了一次,坐了很远的地铁,倒了几次,又改坐公交,折腾近三个小时才到。进到里面却觉并没什么特别。
后来觉得古镇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规模、新旧和商业化程度有所区别。想寻“小桥、流水、人家,长街、茶楼、老店”的景致和感觉,哪里都有。
年初二,我们选了离浦东比较近的新场古镇。这里没有过度开发,还保持着古镇的原滋原味。
过年的游人不多,喜欢逛古镇的人可能本身就少。人们越来越喜欢现代感比较强烈、看起来更高大尚的东西,只是我对古镇情有独钟,每次来上海,都要逛逛。
天上飘起了毛毛细雨,雨丝很细很细。正是这江南的雨让植物在冬季里仍然保持着浓绿、生机盎然和百花的绚丽多姿,细雨也让文人平添了一丝多愁善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细雨没有点,也没有声,游人甚至感觉不到在下雨。“淡烟微雨锁横塘,且看无风浪。”微雨锁住了新场的这个小镇,把小镇笼罩上一层朦胧的薄雾,无风亦无浪,让我们游走、穿梭在微雨的巷子里,不至狼狈,反觉惬意。
在东北绝看不到这样的细雨,并且今日天气预报那里严寒零下二十度,朋友说推开门都打寒战。姐说她最喜欢上海的冬天,上海其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冬天,冬天就如东北的春秋,气温零上十度左右,绿植和花卉都还在,只是略少些。上海的夏季很长,潮湿、闷热,出门很难受,春秋两季不明显,短短几日,所以只剩冬季,让人感觉更舒服一些。
冬季的雨就像小孩子的眼泪,一会儿一场,随下随停。大多雨无需打伞。只是空气里夹着很明显的湿气。
在细雨里逛古镇别有一番情趣。我们踏在石板路上,在白墙黑瓦的小房子间穿梭,屋舍一个紧挨一个,中间的小路细长蜿蜒,一家一家的店铺千奇百态,应有尽有,有感兴趣的就停下来进去逛一逛。这里的很多房子还是上百年的砖木结构,走上去地板嘎吱嘎吱响。
这家用草编的小兔子很惹人爱,唯妙唯俏。兔年行大运,游人都喜欢买上一个,几十块钱,不贵,它们是纯手工编织的。老板说他和媳妇一天只能编两个,两天可以完成五个,很费时费力。我们买上几个。
这座桥是古镇的主桥,洪桥港横穿整个古镇,六道样式不同的小桥连接两端,连接起古镇的烟火气。
镇上的“第一楼”是电影《色戒》的拍摄地,古镇也因此而得名。门口招待的侍应生一身民国打扮,上海人叫他们“老克勒”,就是比较“绅士”的意思。小资们可以上楼找个靠窗的位置,点一杯茶,体会一下《色戒》的感觉。
喜欢逛古镇,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吃。对于像我这样的吃货,百来不厌。
逛累了,我们便选了一家地道的本帮菜馆,在靠窗的位置坐下来。我们在菜馆点了一些菜,然后又去外面搞了一些特色的东西。
古镇的粽子我总是要来一个。包粽子的人熟练地在粽叶底下放上用酱油及各种调味料腌制好的糯米,中间放上一块五花肉,这块肉足足有二两重,肉上面再盖上糯米,压实。现场包,现场煮,现场卖。
还有油墩子,表皮炸得酥脆,一口咬开,里面的萝卜丝热气扑鼻,喷香!臭豆腐要排好长的队才能买到,说是这家比较正宗。还有海棠糕、炸肉皮之类,我起初以为炸肉皮是锅巴之类的东西呢。
这样的雨天,我们在廊下吃吃饭,喝喝茶,聊聊天,此时雨见大,听着雨噼噼啪啪打在廊顶上的声音,体味着这江南的烟雨、小桥和美食,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