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三百年(二)

明朝灭亡后,作为明朝残部的南明建立弘光、隆武和永历等政权。弘光在南京称帝一年,南京陷落,弘光皇帝死去。在郑芝龙和黄道周等人的簇拥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史称隆武帝。1646年,隆武皇帝政权实际主宰郑芝龙投降,隆武帝被俘,死于福州。

关于郑芝龙,他曾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霸主。他建立的郑氏集团是一支能与西洋势力竞争的海洋力量,如果隆武帝能反清复明,那在郑芝龙这种具有国际眼光和能力的人,中国的发展就不可能以闭关锁国为方针。

郑芝龙选择投降后,其儿郑成功拒绝投降,继续与清朝抗争。为对付郑成功,顺治十三年(1656年)和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分别采取禁海和迁界的策略。此策略让其军队得不到充足生活必需品,于是郑成功把目光放到台湾。在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但在同年6月,正当要施展拳脚的时候,郑成功突然去世,其子郑经继承父业。但在1683年,郑氏集团被催毁。

郑芝龙是一名天主教徒。说到天主教,不得说说明清的传教士。如上篇所说,明朝一些官员通过传教士学习了很多西方科学和知识。传教士在明末时为明廷制造大炮,但明朝还是灭亡了。有的传教士在改朝换代的时候依旧选择明朝,拒绝归顺清廷。但也有传教士归顺清廷,如曾服务明廷的传教士汤若望选择归顺清廷。他也深受顺治皇帝的喜爱,被授予钦天监监正之职。

到了康熙执政,他对传教士的喜爱更在顺治帝之上。顺治帝只对天文学和天主教感兴趣,而康熙对西洋的知识都很感兴趣。除了亲征攻打准额尔部的那段时间外,他都在和传教士学习,可见他对西洋知识的喜欢。他是清朝最有国际视野的皇帝,他不光向传教士学习,也会对他们委以重任,比如制造火炮,《尼布楚条约》谈判,绘制中国地图等。而传教士不光把西洋知识用在天文和军事上,也用在生活中,为康熙帝和清廷解决一个个难题。

1644年至1716年,这是清朝的黄金时代,也是清朝最开放的时候,但这种开放更多是由皇帝拥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