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学习动机

本章主要讲解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和两个实践模型。

一:学习动机相关理论

(1)归因理论

一般我们认为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前两个可控,后两个不可控,如果学生将成功归结为能力、努力,会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会激发后续的动机,学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将失败归结为任务难度和运气,则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感,降低其成功的预期。

(2)自我效能理论

该理论是班杜拉提出来的,是指人们对于完成某件事的主观判断。如我可以在期末考到班级前三。学生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会影响其对任务的选择,一般来说,学生会避开超出其能力的选择, 如果选择超出自己能力的任务,则会让学生受挫。学生的自我效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体亲历的经验,如果学生会解一元二次方程,会增加其解这类问题的效能。第二,替代性的经验,指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取的经验,如学生观察到跟自己水平一致的学生会解一元二次方程,那么他也会有自我效能。第三,是言语说服,即通过“你能行”、“你可以”来暗示,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第四,生理状态,如一上台发言就紧张,则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

(3)目标设置和目标定向理论

学习目标和目标定向都是为了获取成就感,除了成就感外,学生还会追求以下目标。第一,工作回避目标,如逃课、学习、不思考地学习、消极,没有兴趣。第二,是社会目标,如获得家人的认同。第三,外部目标,如奖金。

(4)自我价值理论

人有一种维持自我良好形象或者自我价值感的倾向,这就是自我价值的动力。如学生为了维持自己对学习的胜任能力,会不断去学习。

(5)内部动机理论

内部动机的来源:好奇、想象、挑战、控制。

学习的动机是比较复杂的,专家们综合多种因素,给出下面的模型。

二:学习动机相关模型

(1)凯勒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

该模型将学生动机的激发看作一系列的过程

引起注意:通过使用新奇的或者意想不到的方法,或者注入个人的经历和幽默,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物理老师的连通器实验”、“模型火箭发射的实验”。或者新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的方式。

促进相关性:即找到跟学生契合的点,如学生喜欢竞争,则教师可以用竞赛测验的方式;如教师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相结合。

树立信心:第一,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一个小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目标比较具体,可以实现。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有挑战性的任务上获得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效能。第三,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如让学生找到不努力才失败的原因,从而激发内部的动力。

产生满足:第一,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满足感,如获得100分,得了小红旗;第二,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第三,保持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如宣传标语上,说可以让学生获得怎样的提升,应该就达到这些效果,避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2)TARGET模型

如果说ARCS模型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进行的,那么TARGET模型,则是从整个教学过程和学校的环境来进行。其包含6个因素。

任务:任务需要有趣和有挑战性,需要解释学生学习的意义,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目标,需要通过教学/示范等方式教会学生设置目标并完成。

权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他们自由选择,给其决策的机会。

认可:如学生达成任务时的奖励,需要覆盖所有学生,需要有进步奖励,一些奖励需要私下一对一进行。

分组:课堂的方式一般有三种,合作式、竞争式、个别式。

评价:需要评价学生的进步;需要给学生进步的机会;需要变化评价方式使评价私密化。

时间:对于难以完成任务的学生,调整其完成时间;给学生提供安排日程和速度的机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