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的原则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取钱财?” 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公叔文子是卫国的贤达人物。有人说公叔文子的特点是不言、不笑、不取,也就是不苟言笑,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公明贾是卫国的大臣。孔子问公明贾:“公叔文子的如上特点是真的吗?”
公明贾说:“以告者过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这种说法错了,另一种解释是传得有点夸张了。
公明贾说“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夫子不是不说话,而是他说话恰到好处,到了该说话的时候,他才说话。如果一个人说话能够掌握火候、分寸、场合,知道什么时候该开口,人们就不会讨厌他说话。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他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感到开心才笑,所以人们也不会讨厌他的笑。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不是不能拿东西,而是拿东西要符合义,这样,人们就会觉得他拿也是应该的。
公明贾对于公叔文子的评价很精彩。
孔子听完,说了一句:“其然,岂其然乎?”意思是:是这样啊,真的是这样吗?
孔子似乎不太认同,或者说不太相信。不知道孔子是不相信公明贾说的话,还是不相信公叔文子能够做到这一点,这都有可能。总之,孔子对以上的评价,是有保留的。
这段文字给予我们最大的借鉴,是“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这三个与人交往的原则。做到这样,才能在人际关系中让他人感觉舒适。
孔子评价臧武仲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臧武仲虽然不是三家之一,但也是鲁国非常重要的一支贵族。他人虽然在齐国,但还是想为后人做打算,提出让自己的家人来接替臧家的家产。
“以防求”,直译就是他凭借以此处的防邑来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去接续他的血脉和名位。
孔子说,虽然他自己说这不是在要挟鲁君,但客观来讲,既然不是要挟,为什么要在私邑驻军?孔子不太相信臧武仲的话。
孔子赞美齐桓公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谲”是诡谲、奸诈之义,孔子认为晋文公谲而不正,狡猾而不够正派;认为齐桓公正而不谲,用的是光明正大的方略。
晋文公和齐桓公都是属于春秋五霸,这是孔子对其二人的评价。
孔子对晋文公的评价很低,因为晋文公“挟天子以令诸侯”。
齐桓公是尊王攘夷,利用自己的力量,尊天子之位,保护华夏的文明不被外族侵害。
孔子认为,齐桓公虽然是五霸之一,但他尊重王权,是“霸在王下”,是完全合法的。晋文公“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霸在王上”,让王成为他的工具,这两人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