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锴虽从军多年,基本上呆在地方的杂牌部队。加入正规军后,才发现自己只懂稍息和立正,对“步兵操作典范”则完全是门外汉。身为军官的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下班后经常主动补习操练。
不过在治安队干过几年,高佬蔡胆大心细,在剿匪方面颇有经验。有次连长不在家,他率领部队进山剿匪,采取声东击西、急行突袭、自制土炮炸楼等手段,俘获上百个土匪,缴了七十多杆枪,为营队大增民誉。
陈铭枢发现这个泥腿子出身的大高个,是心思细腻、勇猛善战的可造之才,决定好好培养。
1920年广东陆军讲武堂招生,陈铭枢找关系争取到名额,将高佬蔡送去广东陆军讲武堂,接受正规军事训练。
讲武堂相当于军事速成班,招生对象主要是行伍出身、有一定军事经验的中下级军官。虽然相对于正规军校,其学习周期较短,但经过高强度的培训,也基本可掌握带兵打仗的理论要领。
高佬蔡欣喜不已,每当想到自己身为排长却不懂基本军事学识,就会觉得很羞愧。作为一个老兵油子,他深知没有军事学堂背景,升职难如登天,此番必定是自己军事生涯的新起点。
在讲武堂堂长林虎的指导下,蔡廷锴苦心学习四个月,弥补了正规军事学术的短板,由此对陈铭枢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已,自此效忠,矢志不渝。
1920年7月,北洋军直皖战争爆发。直系首领曹锟联合奉系张作霖,共同对付彼时如日中天的皖系段祺瑞。
南方盘踞两广的旧桂系首领陆荣廷认为此番皖系必败,遂与直系联盟,出兵进攻福建的皖系李厚基部,准备连同与皖系结盟的援闽粤军陈炯明部一并收拾。
援闽粤军在闽南地区经过两年的厉马秣兵,在各方志士的协助下(如蒋介石,此时在许崇智第二军任参谋),人马已发展到两万余,新加入的青年军官多为军校毕业生,气象焕然一新,孙中山认为具备与桂系一决高低的实力。
于是,在老孙的督促下,援闽粤军打出“粤人治粤”的口号,总司令陈炯明、参谋长邓铿率部回粤与旧桂系开战,准备拿下广东地盘(史称第一次粤桂战争,彼时桂系三巨头中,李宗仁在桂军担任营长,黄紹竑、白崇禧任连长)。
此时在阳江剿匪的陈铭枢,已隶属桂军节制,他与肇军首领李耀汉策划,找准时机发动起义,响应援闽粤军。
1920年10月,粤军成功将旧桂系赶回了广西老家,孙中山回到广州,重新组织了大元帅府,任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兼广东省省长。
陈铭枢反正有功,被陈炯明委任为统领(团长),部队驻扎在罗定和两阳地区(阳春、阳江)。
大势初定,陈炯明开始整编军队,其中一项计划是新成立粤军第一师,委任总司令部参谋长邓铿兼任第一师师长,将其打造成全省的模范师。
“粤军教父”邓铿接受编师任务后,招聘和提拔了一批有朝气的青年军官,意在提高官兵军事学术知识;并整肃军纪,争取经费更换武器装备,树立“模范师”的风貌。
第一师一时蓬荜生辉,民国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如邓演达、张发奎、薛岳、叶挺、李章达、蒋光鼐、钱大钧、黄镇球等,均是邓铿的忠实信徒,彼时均在第一师任职,师参谋长由清远人陈可钰担任,北京陆军大学毕业的李济深是邓铿的老同事,时任第一师副官长。
消息灵通的陈铭枢收到风后,再次琢磨了一盘大棋,他希望能收编到粤军第一师。
陈铭枢广阔的人际关系此时发挥了作用,他一边联系小师弟邓演达,向邓铿表达了希望得到收编的意愿。另一边通过流亡日本的难友、时任大元帅府参军长的吕超在上层疏通关系。
通融运作下,陈铭枢团成功被改编为第一师第四团,由陈铭枢任团长,团附为好友戴戟(安徽人,时第四团为数不多的“外江佬”),旗下有两个营,其中一个营长即日后大名鼎鼎的“南天王”陈济棠,蔡廷锴升任为陈济棠营的连长。
偏于一隅、独霸一方是众多民国众多小军头、小军阀的愿望。陈铭枢非池中之物,区区两阳山区岂能满足他的志向,其视野和格局岂非小军阀可比。
纵观民国前期的广东,但凡拥兵自重的小军阀,或许可一时声名噪起。但长期偏于一隅,官兵容易滋生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思想。
团队不能与时俱进,最终结局大都是在惶惶不安中被收编或消灭,难以有大的作为,湮没在滚滚时代潮流中。如北伐前夕的名噪一时的南路八属联军,长期盘踞广州河南的“灯筒哥”李福林部等。
陈铭枢主动选择加入粤军的“模范师”,一方面实现与新气象的正统部队接轨,背靠大树好乘凉,同时易于增进团队积极进取的精神;其二是可享受到“模范师”良好的军械装备,提高部队的硬件水平。
此策可谓一石二鸟,名利双收,由此可见其独到的政治眼光。
陈铭枢将一手打造的“肇军”游击营,主动收编至粤军第一师,奠定了所辖部队粤军属性的基调,此为十九路军前身的关键一步。
(未完待续,竟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鼓励吧。关注我,欣赏真实而有趣的历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