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因为我妈去诊所输液,坐那一上午刷手机又太无聊,带着书过去,把梁老师推荐的《心理抚养》这本书看了一遍。
《心理抚养》是由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所写,她认为“心理抚养比物质扶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李玫瑾教授用了七章来详讲解如何“心理抚养”,因为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而性格比能力更能决定命运。家庭作为人生的起点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因而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教育。
一、对3-6岁的孩子说“不”
为什么要在三岁上下立威?老人语,“三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三岁的孩子要教给他人事了。多数三岁上下的孩子能够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意向,甚至是他身体的感觉,所以我们提倡三岁的孩子入幼儿园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孩子在三岁前表达情绪大多会是哭闹,三岁后孩子有了语言基础,但是并不是说孩子刚过三岁生日,就马上教规矩,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心理发育。
当孩子有不合理要求时,他想要,大人不给满足时,有的孩子就以哭闹的方式博取。当孩子出现这种表现时,我们就要对他进行说“不”的训练,让他能够根据外部要求控制自己。说“不”需要讲究环境,要与孩子形成一对一的关系,一定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一个人,而不要让他看到别人,以免让他向他人求助而达到目的。家中任何一个管教孩子,别的人尽量回避。在不认同管教人的管教方式时,也要尽量回避孩子,不要在当时或当面出现分歧,等事情过后大人们进行沟通,即使争吵也可以,只要不当着孩子的面。一对一管教要做到四个“不”:一不能动手打孩子。二关上门也不能骂他。三不要在孩子苦恼的时候讲道理,四不要走开,把他一个人关在屋内。
二、延迟满足,练就人的耐性
在孩子稍懂事的三四岁前后,找一个机会带去买玩具。这时,我们可以给他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既让他锻炼选择的能力,又让他经受一次等待的训练。这时先考察玩具的优点,肯定孩子的眼光——告知因价钱而超出了父母的计划——告知父母挣钱的不容易——用加班来赚钱下周带他买——在这周的等待中提出让他配合你的要求。
三、诱惑训练,教其自我管理
具体的方法是:在周末休息的第一天即周六下午三点,妈妈准备一份平时很少给孩子吃的小零食,将其分出三份,拿出两份对孩子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这里有两份好吃的,有一份计划今天给你吃,还有一份是明天下午才能给你吃的。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我今天把两份都给你,由你自己决定怎么吃。但是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只吃今天这份,明天那份留到明天再吃,那到明天下午,只要让我看到那一份孩子,我就给你增加一份,也即是说你明天可以吃到两份。到了第二天下午午休后,你拿出第三份零食叫他:昨天说好的,今天下午你能拿出今天这一份零食,我就给你增加一份,你看我拿来了。这时,他看着你手里这一份,心想今天还可以给他一份,但这是你要和他强调规则,当你看到他拿不出留给今天的零食时,你告诉他:不是我不给你,我言而有信,我已经准备了。只要你能拿出来你的那一份,我的这份就给你。然后微笑的看着他,等着他,当发现他拿不出来时,你再说:看来是你自己不想要今天这份了,因为你知道这个规则,既然你昨天都吃掉了,那今天这份就不能增加了。然后你毫不犹豫的拿着这一袋走开。隔上两三周,你换一种零食,同样三份,再给他做一次这个游戏。第二次做同类游戏,他已经知道上一次的结果了,所以多数孩子会抵制食物的诱惑保留下来。当周日下午,他向你展示他手里的第二袋零食时,你一定要认真夸奖他:哇!你居然可以做到控制自己,真有毅力!这袋零食无论如何都要给你。然后,你可以顺便对他多说两句:只要你不急,好吃的东西永远有。要知道有很多事情,不要着急得到,不要放纵自己,满满的获取,你就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四、与人相处,学会包容分享。
学会分享,父母或孩子要有意地带着孩子接触邻居,或寻找有同样大小的孩子,约定时间,定期在一起玩耍。见到小朋友,可以主动做自我介绍,我叫什么?你叫什么名字?带孩子下楼,让他带上玩具,多带一份,一个自己拿着,一个与人交换。结束时,让双方孩子拿回自己的玩具就好。在带孩子出去玩时,家长一定要用心观察孩子,参与他们的玩耍。因为这是孩子与同辈人接触的初期,他要明白,怎样与小朋友相处才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分享的同时,也要学会分担,对于孩子也要从小培养他对家庭事务的分担
五、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
要想让孩子心里坚强并有韧性,一定要从身体之苦进行磨练。培养这种体力之苦可以在孩子四岁前就开始,孩子四岁,让
练习跑步,然后学习游泳。在七岁之前,给孩子多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让他们感受自由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让他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也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得到强化加固。当他们的体质强健后,意志力也会更加坚强,心理的弹性或韧性才有保障。
当一个人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律能力时,他就能够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克制,不会轻易抛弃婚姻等以法律为名的承诺,不会轻易地放弃对父母的赡养或幼子的抚养;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省能力时,他会更加包容与自己个性不同的人,能够与人合作,进而有更大的社会作为;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同情心,他对别人的苦难就会有- -份更深切和博大的情感,进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怀有报效的情感。在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有情感和良好性格教养的人宁肯牺牲自己来换取更多人的生机,如紧急救险救人、战争中的牺牲等,我们视其为具有最崇高的情感和最有教养的人。
这一切都由后天养育所决定。
李玫瑾老师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