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和谐却使得法国的哲学,在后来的思想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感谢卢梭,感谢社会契约论,感谢不平等起源的作者,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让我们今天清醒的认识我们当下社会制度构建的诸多问题,否则我们会沉醉于我们现有的社会制度,会觉得已有的社会制度是最好的,而其实不是。
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到目前为止只有三个,孟德斯鸠、伏尔泰跟卢梭,而我特别的推出来就是卢梭,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给大家介绍卢梭的思想,我也希望大家通过了解卢书的思想,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国思想中的精髓部分。
就是说,我们今天谈法国启蒙运动的时候,我们从思想特别从哲学的层面来理解法国哲学,主要还是通过讲如梭的哲学。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狄德罗的哲学,特别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基本上延续了从孟德斯鸠开始的这么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念。当然,我们在讲唯物主义的哲学里面,我们还有一些人我们没有提到,比方说拉美特利,甚至还有其他的一些不太没有他们影响大的哲学家,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采用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立场,来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做出一种规定或解释。
讲到狄德罗,我们简单的说,他作为一个《百科全书》派的精神领袖,他既是《百科全书》的主编,也是《百科全书》的实际的组织者。
《百科全书》这个书真的,我们今天讲思想运动的时候,法国启蒙运动主要是讲《百科全书》。为什么讲《百科全书》?
是因为《百科全书》,他是一个真正有纲领,有团队,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思想方案的这么一派思想家,这么一群思想家。
卢梭不属于《百科全书》派,他虽然给《百科全书》写条目,但他的思想一般不被列入《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主要是讲以狄德罗为首的这样的一些思想家,包括像孟德斯鸠,包括像伏尔泰,刚才我们提到拉美特利等等这样一些人。
法国人的《百科全书》派,实际上已经影响到整个后来的社会的思想层面,它更多的不是哲学的派别。我们哲学界一般不太把《百科全书》派,作为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但是,在思想史上,《百科全书》派的作用就非常大。
因为它实际上是整个开启的一个时代,它影响了一个时代,整个十八到十九世纪,整个欧洲的文化发展都是受到《百科全书》派的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百科全书》,参加《百科全书》的撰稿人,前前后后有160多人,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一个知识团队。狄德罗出版《百科全书》的出发点,他是要出版英国人要求他编辑的这套《百科全书》,你看又表现出法国人受到英国的影响,他又表现出最初还是英国人走先的,它们只是翻译了英国人的书。
但是,在翻译英国人书的过程当中,他们很不高兴很不满意,就是英国人的书编的卷数又小又少,然后很多内容其实并没有涵盖当时的知识领域,所以,他们决定怎样重新编一套,这样才形成了它们后来的《百科全书》派,狄德罗本人他就给《百科全书》撰写了一千多个词条,涉及的内容是非常的庞杂的。
可以说《百科全书》既造就了狄德罗,同时狄德罗也塑造了一个学派。
说造就狄德罗,是因为为了写这些条目,他可以说是全新的掌握了很多知识,又学习了很多知识,还有一些知识他是过去不了解的,有些条目是非常难写的,比较特别是关于工艺的条目。
因为当时工艺学实际上还没有兴起,大家对“工艺”的理解五花八门。因为在18世纪的时代,工艺理论是相当落后的一个理论,人们只是知道工艺技术。比如说,我们前面说到了冶金术也好,甚至现在当然也已经不是工艺了,实际上工艺理论,已经渗入到了当时的制造业,传统的制造业跟当时的制造业,也进入到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当中。
因为artcrafts,就是人为的就叫工艺。只要是人造的东西,就属于工艺的范畴。只要是人造的产品,artcrafts就是工艺产品,这样的工艺产品就是这样的人类制造的产品。
art,就是一种艺术,craftss是指它就是制造出来的东西。所以,artcrafts被称作工艺品,它实际上就涉及到人们如何把对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以及我们的实际的功用结合在一起,制造出来产品。所以,对工艺的理解是一个很宽泛的一个概念。
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对工艺本身有所理论建构。所以,狄德罗他撰写这方面的词条,可以说开创了许多新的领域新的领域。狄德罗可以说毕其一生为《百科全书》而工作,一直到1751年,全书的第一卷,才正式出版。
出版以后,结果就受到了官方的这个围剿,为什么?
知识分子来写《百科全书》,这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在历史上一直有这样的活动,我们像康熙时代,我们要编四库全书,康熙时代编四库全书是由政府钦定的,就是官方钦定的人才能够编写。而百科学术本来不是知识分子的事儿,由知识分子来写这首先这就是挑战,这是创新,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百科全书》里所所涉及的内容,有相当多是对当时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传统发动挑战的一些观点。所以,第一卷出版以后,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反弹。
所以,第二卷出版以后,国民议会下令禁止该书发行,所以,最后连达朗贝尔莱都辞去了总编,他就是干不了了。实在是压力太大,做不下去了,最后是狄德罗坚持把这个事情完成。
所以,全书的出版总共是35卷,到1780年才全部出齐,他第一卷的出版是1751年,到最后一卷出版是1780年,将近30年的时间,全书才全部出齐。这个书这么大的分量定价很高,但是,每一卷的印数,都超过4000册,4000就是很高的。
在欧洲当时的那种文化传统背景当中,每一本书的印刷,当时都是靠自己贴钱的,所有欧洲的这种文化类的书,都是自己付钱给出版商,然后出版商就给你印,给你出版的,而一般的出版量多少?
一般出版的就500本。为什么很多书是经过多次印刷,我们就觉得好像多次印刷,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是很厉害了,其实很正常,因为他500本很快就卖掉了。
然后他必须要经过重印,然后才能够不断的增加它的发行量。所以,重印是很经常的,但是,像这样的《百科全书》,出版每一次印刷都出版4000册,这是很高的。
在中国今天出版业,我们学术书3000册保本。你给出版社印刷费、出版费,每一本书按10万字,按1万块钱来计算,你20万的书,给出版社2万甚至还要更高的出版费。一般他就给你印3000册,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的图书上面,是不再带印刷次数的。
那就几乎没有印了多少本,过去都是要有印册的,现在都没有,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印刷量并不大,现在我们在现在的时代,我们学术类的书3000册,畅销书能印到1万册,这就算很高的了。所以,你可以想象,我们现在一本书能够印20万册,就真正名副其实的畅销书,能印20万册就是那种社会的明星,文艺明星电影明星,这些人的书一印几十万册,学术的书不可能。如果一本学术书印20万册,它就不可能是学术类的书,因为我们的国家学术,还普及不到这个程度。
所以,一般的学术中,最好的也就1万多册。所以,在当时18世纪的时候,一本书能印到4000册,这已经很高的印量了。
逐渐的,这本书社会的反响力是非常之大。狄德罗因为是这本的主编,所以,他一方面它被人所尊称,同时他其实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应该说他主编这个书,比他提供的哲学理论,对我们后来的贡献还要大,所以,他提出了什么理论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记住了狄德罗,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因为他主编了一套书。今天说狄德罗是谁?
就是《百科全书》的主编,而不是说狄德罗是法国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这就是一个标志性的成果。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这么一件事,让后代能够记住你,我觉得也不枉自来到这个世界上一遍。我们现在我们的学者们,都在为这个工作而努力;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让当下人记住我们,我们的工作是为了后来的人,还知道在历史上有过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