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起来才能干一番大事
各位老师:大家好!
大家在每周五晚上如约相约在云山贵州。今天是咱们云上贵州第六次分享培训会。到目前为止累计培训教师2326人次,通过这种培训方式,让一线的老师足不出户,就学会了互联网+教育的相关操作及如何的把课程开展好,让一部分老师看到了互联网+教育带给山村教育创新的可能性。在2019年新学期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咱们贵阳市“三县一市”涌现出一大批互联网+教育实践的优秀学校和优秀个人,部分教师已经成了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互联网+教育实践、创新的代言人。让我们看到了用互联网+教育补齐乡村学校师资不足的短板,开足开齐课时,互联网+教育给乡村学校带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引发了一部分老师,想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课程开到缺课程的乡村学校,当我听到老师们这样的想法的时候,非常高兴,同时也向这些老师致敬。我们利用互加计划让乡村学校走出缺师资的困境,今天见证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能性,我们各个地区的教师也可以联合起来,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互加计划——贵阳计划,乃至贵州计划。各个地区学校都可以拿出自己的长板,通过一个摄像头把优质课程开到乡村学校去。假如清镇市的某一所学校,某一个英语老师的英语课上得很有特长,他就可以给贵阳市的乡村学校孩子上英语课,大家都知道乡村学校缺英语教师是乡村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只要把英语课程开好,乡村学校就会发生逆袭。同样,假如修文县的某一所学校的某一位教师的道德与法制课上得很有特色,就让他来给所有村级学校上道德与法制课。假如息烽县木杉小学的某一位老师的语文课上得很有特色,语文教学理念也很前卫,教学效果也很好,就让他来给乡村学校的孩子上语文课。还有咱们毕节赫章的优质课程,黔东南三都县的优质课程等等。把各个地区的优秀资源链接起来,定时开启直播,缺失师资的学校就把课程同步跟上,这就解决了咱们乡村学校的缺师资、教师结构老年化的现状。
每当我们缺师资的时候,第一动作就是给主管部门写报告,有时候愿望没有达成,心里还有心结。其实,大家也要理解,教师结构调整是一个逐步循序渐进的过程,上级主管部门也知道大家的难处,即使给一所乡村学校配一两个老师只能解决一两个班,还是不能补齐教师结构老年化的短板。当这一条路行不通的时候,为什么不换道超车呢?我们的换车道就是把大家联合起来,都拿出自己的长板,通过一个摄像头,一位老师就可以上几十各班级,甚至几百个班级。再说就算给你配齐老师,要把一个刚入职的老师培养成一个优秀老师至少要三至五年的时间,现在就先把优秀老师聚集起来,先干起来,然后慢慢培养新老师进行接替补充。这种补短板的模式,想想都很开心!这种创新模式,也不排除不愿意付出的老师,但是我们从这么多地区去寻找十几二十个人的团队应该还是很容易的。
大家都知道,今天晚上分享的老师分别来自毕节地区七星关区核桃小学的张军校长,黔东南三都县民族小学的互加计划优秀助学唐荣雪老师,还有咱们贵阳市所辖的清镇市暗流镇幼儿园坚持读书超过100天的青椒优秀李薇老师。通过一个手机屏幕就把这些优秀经验和优秀做法就分享给在线的xx位老师。我们联合起来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最需要的乡村学校去,又有什么不可能能呢?
我们下一步的打算,把各地区有学科特长的老师组建起来,分科成立云上贵州网络教研组,如:英语组、科学组等课程组,再通过名师引领,专家指导,缩短老师成长的距离。通过网络教研夯实基础,再进行集体备课,说课,磨课等形式,条件成熟了,就可以通过网络把优质课程送到乡村学校去。我想:只要我们大家敢去想、敢去尝试,一切皆有可能!
还想给大家分享上周末召开的“乡村教育振兴”2019年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参与本次“乡村教育振兴”论坛有来自教育界和经济学界的学者,来自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公益组织和业界领袖。各机构代表一致认为: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人。乡村教育扶贫和教育发展工作重心应从物质扶贫转向智力扶贫和技术扶贫,更加重视“人”的因素。乡村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跨越,全面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就像我的学校从墙壁上的磁粉,教室里的门窗,到几万元一台的多媒体的捐赠,小到孩子们的牙膏牙刷,除了满足孩子们的基本需要,所剩物品在校园开了一个超市(儿童行为储存银行),公益物资的力量,对山村学校办学硬件大大改变,但是真正改变学校学习氛围的还是音体美等课程的补给。本次论坛的倡议书中同时也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探索有别于城市化教育的、真正适合农村儿童的乡村教育,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儿童发展的差距。所以,咱们组建自己本土化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有老师经常给我发信息,请我建议互加计划音乐、科学课程跟着教材同步,作为上海沪江互加计划,他们设计的课程是针对全国的,大家都知道各地区的教材版本各不相同,无法满足各地区的需求。所以,我们有必要联合起来创设自己本土化的课程。
倡议书还提到:乡村教育振兴的目标不只包括教育脱贫,还应致力于乡村教育改革,使乡村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生长点,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乡村教育是国家教育和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石,农村孩子同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给大家分享一下倡议书中提出四个建议:
第一、以创新思维构建有利于乡村教育振兴的社会环境,所有愿意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的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业界及社会组织联合起来,形成 “乡村教育振兴共同体”,形成深度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第二、教育实践部门要以学生的发展尤其以减少儿童发展差距为目标,调动学校和教师改革的内在活力和动力,为自下而上的创新提供支持。
第三、社会公益组织和业界机构要努力探索乡村教育创新实践,与一线教育实践者、研究机构和决策部门更紧密的沟通与合作,推进乡村教育创新的纵深发展和推广。
第四、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努力致力于识别乡村教育发展的真问题,定期识别、采集和总结乡村教育领域的实践与研究进展,研究创新案例的政策内涵及可推广性,帮助完善乡村教育相关政策。
看来我们的这一切的想法,还算不上是异想天开。因为专门支持乡村教育发展的研究机构、政府、企业等已经发出这样的倡议。
五月份,北京的一位导演就要专程来我的学校拍摄互联网+教育的宣传片——《村小远见》,这位导演也是慕名而来的,他得知我校作为贵州大山深处的一所乡村学校,通过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突围,改变了乡村教育的现状,他决定进行一个专访拍摄。我学校是2017年12月份遇见互加计划,2018年3月正式加入互加计划,加入互加计划时,我也没有想过学校会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发展成现在的样子。所以,我们大家先联合起来,要敢于去创造,敢于去尝试,先定一个小目标,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