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橘颂》,开篇是“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屈子是借物咏志,借着歌颂橘树依恋故土,情志专一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刘向的《晏子使楚》中又有一句“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淮南淮北并不是橘和枳的分界,晏子也只是打了一个比方,不过却反应了环境不同物种也会有所不同。
素来爱吃橘子一类的水果,小时候家中便种有“柑子、广柑、大木柑、蜜桔”,从来没分清它们到底是橘子、柑子、柚子、桔子、橙子、柚子还是枳。大学时学习植物生物学才知道这些水果包括柠檬都是芸香科的植物,它们的生长环境有所不同,所以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就逐渐分化成了不同的品种,味道口感也不尽相同。若是把南方的水果移植到北方,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环境都是不适宜的,种植起来会非常困难,即使成活,估计味道口感也会大打折扣。东北的大豆、湖南的大米、青藏的青稞、黑龙江的土豆、赶水的萝卜等等,都展示了一方水土造就了一方物种。
想到之前在给学生讲各地的特色建筑时简单地讨论过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一方水土不仅造就一方物种,一方水土也能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区的人物性格、风俗文化与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息息相关。一谈到西北、大漠或草原,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哪里的人都热情豪迈;一说到江南,我们的映像便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那里的人都温婉娴静。西北广阔的土地,给人的感觉就是天高云阔,大气磅礴,环境影响人的心境,在人与自然磨合的进程中,造就了西北大气磅礴的文化,因而我们看到的西北建筑大多都气势恢宏,给人以大气的感觉。江南水乡,小溪淙淙流过、树木枝繁叶茂、繁花似锦,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让人感到静谧安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又造就了江南婉约的文化。一方水土形成一方文化,养育一方人。
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环境之于人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而出淤泥而不染者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