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了大学3年的早起,早起读英文,早起准备考研,可过了那段时间我还早起了吗?
近乎从未,并且我还心安理得的告诉自己,“我随时可以早起,不过是没什么必须要早起的事情”。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天天年年月月,几年不怎么早起,真的可以突然坚持早起吗?想法和行动真能做到如此一致吗?这真不一定,正如长期闲置的铁会生锈,所有习惯技能长期闲置也会退化,等到自己需要的时候,那必然是重新建立新习惯那般轰轰烈烈,我们必须得明白——想到就做到并没有那么容易。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一直保持这些好习惯,这不就不存在需要从头开始了。可问题是这些好习惯是如何被暂停的呢?
当它没有意义的时候吗?不!是我们认知为这个习惯没什么意义的时候。
正如从学校毕业了,十年如一日的早起习惯就没那么必要了;又或者放寒暑假了,上课时的每日早起就没必要了;又或者完成了一个小目标,持续每日看书做题就没必要了……
好习惯的失去是一瞬间的事情,从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长期意义那一刻起,它就消亡了,直到我们重新调整认知为有意义时,它才会重新回归。
而我们该如何定义它呢?怎样的心理建设才会让我们不失去那些令我们受益匪浅的好习惯呢?
我们该把它们定位为自己人生意义的一环,我们该把它们定位为获得,而不是牺牲,早起是获得了更多时间去成为想成为的自己,而不是牺牲了自己睡觉的时间;跑步不是牺牲了自己玩手机打游戏的时间,而是收获了健康灵活漂亮的身体。
当然仅仅是认知改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都如小朋友一般,喜欢被表扬(自我肯定和外界肯定),然后默默地坚持那些被表扬的事情,所以正向反馈是好习惯持续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种正向鼓励的力量还最好符合强化的逻辑,达成不定期的正强化负强化。
正如我们想培养阅读的习惯,我们可以定义为去发现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当然也不需要一天阅读多长时间,先明确只要开始阅读就好,阅读一页也不错,那阅读第二页就是多赚的。这种轻松的表扬进步就是一种较低的心理预期,心理预期低,自己也更容易被激励。可这样坚持着好像就慢慢变成了一个人无法言说的世界,毕竟习惯的培养是向内的,是自己内在世界的锣鼓喧天,而外在却丝毫不显,这种时候我们就该叠加技能了,也就是明确“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因为唯有产出作品,我们的习惯培养才开始富有多面价值,我们的习惯才开始面临时长更高标准的检验,用外部力量助力我们达成更好。
这时候,我们开始发表自己的书评和观点写作。书评可以就发表在阅读APP里,会收获其他书友的点赞评论和关注;观点写作发表在一些写作平台里也可以收获自己的粉丝。当然这还不够,因为写作唯有知识的加入才会有通透的底层逻辑和价值感,随着时间的流逝价值保值,而这就是我们输出的目标,同样我们写是为了自我成长,这一点也需要时候提醒自己。
做一个产出作品的长期主义很好,选择了我们就坚持到底,有反馈去迭代精进,不用为更多的选择而头晕眼花,也永远都留有余地保持自我和成长。
愿我成为爱读会写会成长的小漂亮,愿我们成为我们想成为的自己。
注:图片来自网络和书籍《认知驱动》
(Aimee1000天持续写作计划 438天/10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