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54,12-14-2,告子章句下14-2》
【"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
今天是丁酉年癸丑月乙卯日,腊月初六,2018年1月23日星期二。
上一节,陈臻请教孟子老师:以何作为去就原则为妥?
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着一个两难选择,一是急于做官以至于不择手段,结果陷于苟且之境。生活中,我们常听有人大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就是典型的只设目标而不设原则的后果。对此,孟子曾说,杀一人而得天下亦不肯为。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和一个具体的代价,考验的不是志气和雄心,而是你的大原则。第一,有没有设立这样的原则?第二,能不能强毅有执,贯彻这一原则?这些都是一道又一道的考验。另一个则属于过于清高以至于拒绝出来做官,并以此为高,结果陷入孤高之境。
如何权衡呢?运用两个维度:一看道理如何,二看际遇如何。或所处之地不同,或所遇之人不同,由此引发变数,产生三种去就情境。
哪三种呢?自古以来,对待人才的态度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用他;其次是能敬;最下是能养。这三种,礼有厚薄,可以作为权衡去就的参考。
这一节讲解第一种。
孟子说,如果领导人有乐道忘势之心,有任贤图治之志,肯放下架子,屈就迎接,内致其敬,外尽其礼,并且有虚怀以听取意见和釆用建言的准备,并且表示说,我将采纳你的意见,按照你的意见实施。这样的领导人,是可以一起干一番大事业的,王道理念将以正确的方法得以施展。那就接受任命,干吧!如果真的如其所言,就没道理辞官不干,那就长久地干下去吧。
如果礼貌还在,但定的战略,出的方案,没一个实施的,说明任贤之意不专,求治之心不笃。只剩下客套的礼节和虚伪的应对,对这种人就该以道自重见机行事,该走时就洁身而去。
这是第一种,道合则留,不合则去。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