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50,12-13-2,告子章句下13-2》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
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
今天是丁酉年癸丑月辛亥日,腊月初三,2018年1月19日星期五。
上一节,孟子因乐正子即将执鲁国之政而兴奋不已,为此,公孙丑提出三个人才标准:强毅有执,智虑有余,多闻博识,而这三条,都是乐正子所不具备的。
这一节一上来,公孙丑就提出疑问说,这三条,是为政之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可以说是硬指标,不具备这三条标准,就不适合居其位、称其职,按说,乐正子都不具备,理应为之忧虑才是,您却喜而不寐,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总理之才的衡量标准不能是通行标准。选择总理之才要一破一立:首先,要拒绝以一才一艺作为衡量标准,比如,对于你说的硬性的三条标准,就该根本拒绝;其次,要树立一个新标准,就一条:"其为人也好善",意思是说,衡量总理之才,要以是否兼容并包为度。乐正子虽无赫然可见的才能,但他做人的品质中就有"好善"的兼容并包之度。
那么,什么是"好善"呢?
"好善"是儒家的领导力法则。
这个法则渊远流长,从尧舜以来,代代相传,属于积沉深厚的文化传统。当代,这个传统出现了断层,之所以出现断层,并非仅仅是这条法则出现了断层,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近代一百多年期间,持续受到系统化清洗,出现了整体性断层的危机。
这条领导力法则的断层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它不仅是儒家经典法则,而且属于普遍法则,属于高阶必须掌握的法则。
一年前,2016年10月10日,学过孟子对这条法则的系统阐述: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这里举出一贤两圣共三人,分别代表三个领导力层次:
子路是"闻过则喜",属于善于反省改正型;
"禹拜昌言",属于主动征求意见型。不等有了过错方改;
大舜则是今天所说的"好善"型,属于人己两忘,形迹俱化,只见善行,不见人我。
大舜的"好善型"是最高层次的领导力。
"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意思是说,只要别人的意见是对的或者比我好就采用,没有胜心,没有"维护权威",不搞"屁股决定脑袋"那一套,开开心心的吸取别人的优点。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什么叫"与人为善"呢?与人为善,就是吸取别人的优点修养自己。但又不是"丁春秋式"的吸星大法一样的自用,那是极端的自私骄傲和独裁专制,与人为善的重点则在用人。
现代词语解释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有的意义语境,把"与人为善"等同于以友善宽容的心态待人,这是两种体现:第一,现代人行使"天子"权力,把词语的意义改了个底朝天。《中庸》说:"天子有三重焉: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其中的"考文"是指文字的审定与解释权。第二,大部分人生活在"人云亦云"、"大家都这么说"的模式中,已经很少愿意再花时间去做回溯本源的功课了。
这对不对呢?可以说没什么不对。文化,多了必有大用,少了却也并不妨碍赚钱养家。所以大部分人可以过着"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生而无生存之虞。
这好不好呢?很难说好。不展开了。
这里,孟子回答说:"其为人也好善",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营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领导力法则",具体来讲指的是乐正子闻一善言,见一善行,就诚心欢喜,不啻己出,汲汲然惟恐求之不得、取之不广,这是乐正子的长处。
公孙丑又问,鲁国,是大国;执政,是重任,难道说就一个好善的品格,就足以治得好鲁国的吗?
孟子说,何止!就乐正子的这个品格,不要说治理一个鲁国了,就是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责任也足以胜任。为什么呢?一个人是有限的,但如果是全体人类呢,则是无限的。注意,不是集体,而且全体。集体只是当下活着的一部分人,全体则是指人作为一类的全部文明,上至三皇五帝,遍及四大文明,直到永远,这是全体的范围。所以,一个不读历史的人,不可能成为"与人为善"的圣王。传承、用世、开来、薪火相传,这是"好善"。当然,必然地也包含当世的学习、以及人们给出的具体意见。
如此,若能做到好善,就能做到两点:第一,虚怀雅量,足以容贤而不是枉自尊大嫉妒贤人。第二,开诚布公,足以广益。这样一来,就是在用天下之才治理天下之事了,所以,就算治理天下都能做到绰绰有余,更何况只是一个鲁国而已呢!可见,勇、智、多闻这些素质和能力,不必兼备于一身,最重要的品质是拥有好善的品质,一旦得遇良机,得位行道,就能够做出伟大的事业。所以,当孟子听到乐正子即将执政的消息,喜而不寐,现在可以理解了。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