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溪”与“潘泾”补论
1
明嘉靖《重修如皋县志》:“潘泾 在县西安定乡,东北接牟尼湖,西接芹湖。泾上旧有便民仓,今尚有仓池,池上有桥,清流涓涓不绝。”
古籍中既有“潘泾”之名,是为今名“伴(潘)今”(如皋音)来源。如皋人对这个地名的发音是“伴”不是“搬”,即声母是p不是b。为何不叫蟠溪了?因开邗沟通蟠溪后,蟠溪亦当经过取直拓宽通航,“蟠”“溪”二字皆不适当。“蟠”本表弯曲回转意,留音称“潘”。“溪”改“泾”。《庄子·秋水篇》:“泾流之大”。“【注】泾,通也。谓通流也。”又“【注】泾通径,直也。”乡土口语轻声的结果,“泾”有“今(津)”音。
《嘉庆如皋县志》载:“潘泾上,旧有便民仓,有仓池、仓桥……距治三十里安定乡。”
可见嘉庆之时还叫潘泾,不知何时官方有“搬经”之名,民国时即有?不知何时何人编造唐僧取经有关故事导致。解放后有一段时间官方也用“伴今”取如皋音名。
2
明《如皋县志》除“蟠溪即古邗沟”“邗沟即蟠溪”而不清不楚之蟠溪外,凡带“溪”字之流如溪河、瀛溪、葛家溪、黄蒲溪、西溪皆位于时如皋西北乡,而毗邻于今古溪镇。这是此地第一特殊,潘泾附近“溪”多。这说明与蟠溪具有同名性,蟠溪若孤单单出现在其他地方的概率就较低。
3
今如皋西北乡及附近海岸市一带带“港”字地名特多,下面两图是目前百度地图上的截图:
其实能上百度地图的小地方老地名极少,且百度上也有地名在不断变化消失。如两三个月前还可见卢港的“大港子”附近有“小港子”,桥港附近有“三里港”等地名,现在已不见了。
其实这些“港”基本位于现焦港河以东。鄙人前文已讲古焦港河即蟠溪。然上面已讲蟠溪为开通邗沟之时之名,开通邗沟之后若干时间蟠溪改名潘泾,所以鄙人认为焦港河即潘泾之异名。此为个人独断,然明《如皋县志》上何以有潘泾而无焦港河?亦似乎为印证也。而现在有焦港河而无潘泾,但是多了一个伴今,甚有趣味。
为什么潘泾只用焦港河为异名,而不采用其它某港之名为异名?盖因焦港这个名称具有特殊意义,烧焦之港,且又具有代表性。倘若没有焦港之名,潘泾亦不会被其它某港之名取代。
字典上“港”有二义:1.江河的支流;2.可以停泊大船的江海口岸。倘若潘泾之东一片区域的“港”是取第一义,为什么如皋及周边其他内陆地区的“港”没有这么多呢?显然其它地区河流并不较少。这是此地第二特殊,潘泾东部附近“港”多。
若潘泾即古蟠溪,“港”多就可以解释了。当取第二义,即可以停泊众多船只的较大片水域(相对于河流的窄水道而言)。既然邗沟通蟠溪(潘泾)运盐,则蟠溪之东大片区域必煮盐或晒盐,然后通过各条溪流运输到潘泾,则这些溪流必形成众多的港口。所以,潘泾附近“港”多,是某个很长时段水运发达的标志,而为其他地方所不具有。
4
史志不光记载现在,还记载过去。当时的传说若不记载下来,后人就不知道有这个传说。既然是传说,就很难说准确无误。而且,明《如皋县志》关于方舆的记载有一个毛病就是,语言本身有时很难区分哪些是记载的曾经的历史,而带有猜测的成分,哪些是记载的当时的事物。作为县志,对当时地理现状的记载描述虽然有可能因为没有实地踏勘而不完全准确,但一般是不会有大的问题的;但是一旦涉及久远历史上的地理,恐怕难免有所出入,有时还要靠作者的主观想象推测,甚至还会在想象的基础上再想象。
比如“邗沟 即蟠溪”,“蟠溪 即古邗沟,在赤岸乡。溪滩宽衍,中多洲渚,湾曲如龙蟠,故名。西接运盐河,东入海”,“赤岸 在县东北”,那就成了邗沟是从运盐河向海中开凿的,这就与“起扬州茱萸湾,通海陵,及如皋蟠溪”大相矛盾,且何必“湾曲如龙蟠”呢?这里记载的邗沟即蟠溪就是记载的想象中的古时的河流,而非记载明代当时实际的河流。而“会盟原在县东十里”的位置又是建立在此想象基础之上的推测。尽管如此,蟠溪也不是今所说汤家湾或其它某地一个地点,其未注意到“入海”,则与明《如皋县志》又相距甚远。
5
明《如皋县志》:“浦岸 去县北五十里,东西延亘五十里,乡人谓古海岸。产艾,相传孙真人遗种。”这说明如皋北边古代为海。蟠溪可能为瀛溪等溪流的上游而向东北流入大海。蟠溪经疏浚称为潘泾成为邗沟终端南北向“丁”字横沟而曰“邗沟”亦可说得通。
以上种种不成熟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16:35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