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大迫杰重又出来跑马拉松的新闻,才想起之前刚开始想跑步的时候,其实也读过一本他写的书。具体的内容全不记得了,只记得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自己一个人背着书包去图书馆看的,没到一个下午就把那本听起来就很孤独的《42.195公里的孤独之旅》读完了。
大迫杰是我认识的跑者里面长得最帅的一个!后来虽然也断断续续地听到过一些他的新闻,但只记得他参加过美国的一个魔鬼跑步培训营,觉得那个超级酷!我真的完全不记得他在书中都说了些什么了,所以今天也只是想借这本书的名字,简单聊一下马拉松。
全程马拉松是个听起来就望而生畏的距离,哪怕是开车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到的。我刚跑步那会对自己跑步生涯的最大胆的幻想是:有生之年可以跑一场半马吧!
没跑全马之前,听人说“半马不是马”,很是有些不屑:“那些跑过全马的人好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样!半马怎么了?要知道为了能跑一场半马普通人也是需要跑许久的步,才能鼓起勇气去报名的!”
我也是跑步跑了三四年才终于有勇气说:“或许可以尝试一下了,跑完就行,要求不高。” 可是哪怕只是全马一半的距离——21.0975公里——听起来也是非常吓人的数字。
后来,当我也跑了全程马拉松之后,才逐渐接受被人所说的“半马不是马”,或许指的不是距离,而是心理上的某种面对未知的恐怖挑战——没有人能在全马的赛道上预知每一公里的心里重量!
半马可能平时稍微有点跑步习惯,一次能跑个十来公里之后,咬咬牙都是能跑完的。可全马哪怕是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训练,真到跑的时候,脚下也是全然的不确定的性。
没跑到35公里的时候,心里是很没有底的。可即便是35公里,离半马的21公里,也还是有14公里的距离。这一个个数字在跑半马的时候其实没那么多时间去考虑,可是在全马的孤独赛道上,却像是一座座大山,压在你的头顶和心窝,让人没法不去关注。
我想大众跑者,谁跑到后来都会感到绝望,只能靠各种有的没的设想去硬撑、去自我鼓励,乱七八糟、晃晃忽忽熬到终点。
我的第一次全马经历还算美好,虽然前夜一个人在酒店房间里紧张得掉眼泪,但竟然也糊里糊涂就安全无伤地随着人群跑完了。可第二次反而有些掉链子——我以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全马的42.195公里就不再是孤独的了。因为每一公里我都已经跑过了,有了这样心里的预期难道不应该没那么陌生可怖了吗?
没想到,我曾以为的17、18公里处才会出现的坎儿,在10公里就提前出现了。所以体感上是:自己并不止是跑了42公里,而是又额外要多跑7、8公里。每一段没有亲临过的距离,都带着沉重的未知与恐怖,我的心在35km处死去!还好我的肉体还记得将左脚放到右脚前面,所以好歹也算是跑完了。
长这么大,从未觉得第二次去做的事情会比第一次还要难,跑马拉松就给我上了一课。我想我会终身记得,一群人一起冲过终点时,我心里奔涌而出的孤独感!
每次跑完长距离,第一个跳出来的感觉就是:“总算结束了,下次再也不跑了。” 可我也竟然不知不觉间跑了两场全程马拉松了。我想人生中每一段尚未发生的旅程,给人的第一感知可能都会如跑马拉松一般——每一公里有每一公里的挑战和慌张。还好,有些人生来喜欢挑战,而我希望自己能永远是其中一个!
我不知道像大迫杰那样专业的跑者,在写《42.195公里的孤独之旅》这本书的时候,是不是也分享了类似的人生经验。于是很想去把那本书再重读一遍。
可以读书真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