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总结语:
这篇东东写到这里就差不多可以结束了,LZ以东吴君臣为主干线,总的围绕着荆州写了它十年时间的发展和变迁。荆州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军事重地之一,它既是三国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三国的源头,又是最终确定三国版图的结果。在这十年之间在荆州发生过的四大重要决策有:入川,借荆州,白衣渡江,和夷陵大战。LZ在此想对以上几点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在以上几大战略决策当中,LZ认为唯独有入川是比较肯定的上上策。其他几个决策不仅都是有争议的,而且LZ自己都很难判定,当事人们究竟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十年之前
入川对于东吴来说,是上上策!虽然有风险但是绝对值得一试,因为它不仅有不小的胜算,而且背后的利益极大。一旦可以和曹操二分天下,那么最后的鹿死谁手,可就真的很难说了。还有一点就是,一旦你真的做大了,别人也就不敢来随便打你了,只有在你还弱小的时候,别人才会对你日夜思念,朝思暮想。
如果东吴不能够靠着自己的力量入川的话,借荆州给刘备也不失为一个中策。孙权看刘备看走眼了,LZ越来越感觉鲁肃其实倒是未必看走眼了,他很有可能已经看出来了刘备的野心,但是他宁愿将荆州,益州让给刘备,也不愿意让曹操得手。LZ对“借荆州”唯一的一个批评就是吗,这个做法实在是过于轻率了。东吴当时完全可以学周瑜和刘备瓜分荆州的做法,邀请刘备共同入川,两家平分益州的利益。刘备当时被压制的很厉害,即便是他心里不爽都也很难拒绝,就是因为南郡还在东吴的手中。孙权虽然没有了周公瑾,但是手上的好牌还是有的,还是很可以打一打的。而且邀请刘备共同入川对于东吴来说并不会增加多少风险,顶多就是搞不定再回来也就是了。只要南郡在自己手中,所惧刘备何来呢?即便是东吴无意争夺天下,在日后将手中西川的利益全部都让给刘备,换的他从荆州早日离开,也省下了白衣渡江和夷陵大战了。
如果东吴自己不能够入川,又不肯让刘备去,最终让曹操缓过劲来征张鲁平益州,那么孙刘两家就会变成瓮中之鳖,被人家全面性的战略性包围,最终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下策也!
十年之后
十年之后的东吴又一次面临着选择:北伐徐州,挥师中原,染指天下,还是固守江东。当孙权,吕蒙二人最终决定偷袭荆州的时候,东吴的命运多多少少就已经被确定了。LZ也认为如果他们当时有胆量才略北伐徐州的话,这应该是一个上策的选择。因为一旦成功,他们就有可能与刘备一起,将曹操的势力赶到黄河以北,然后两家瓜分剩余的青、兖二州。这样一来三国的局势则将大变,孙刘的势力暴涨,曹操势力衰退或者甚至被消灭。而且如果东吴出手得早,还可以尽快占据更加有利的地形,夺得更多利益。如果日后和刘备方面发生冲突话,他们也可以尽量更多的占取主动。
但是一件事情做的是否正确还不仅仅在于,这件事情应不应当做,而是还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做得到。这样做的风险就在于:1)吕蒙能不能够轻松夺得徐州。2)夺得了徐州以后,是不是有计划继续挥师北上。3)徐州和荆州不同,是中原地区的心腹要害,曹操肯定会性命相搏的。东吴是不是做好了和曹操打硬仗的准备。4)刘备自从入川后就一直征战不停,手下全都是精兵勇将。东吴如果和他们抢地盘,是不是能够占到便宜?5)最最重要的一点:东吴一旦准备北伐徐州,就必须放弃荆州。而荆州当时已经几乎是一座空城了。6)一旦东吴方面北伐失利,而刘备方面旗开得胜的话,这对于东吴来说就是一个灭顶之灾。
放弃一个朝思暮想整整十年,又唾手可得的荆州,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攻打一个还不知前景如何的徐州。这样一个战略方针需要一个非常高瞻远瞩,雄图远志的“造势型”战略主导人,以及一位“军事天才”来实施。问题就在于孙权既不是“造势型”的战略主导人,吕蒙也不是“军事天才”,所以他们讨论完的结果就是:既然没有人敢承担这样的风险,那么咱们还是突袭荆州吧,比较保险。虽然这样做的结果就导致了孙刘之间的夷陵大战,弱弱相争,强者得利!
所以LZ认为,白衣渡江虽然不是上策,但还不失为一个中策:尽量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自己的国家做大,从新夺回老二的交椅,把刘备从新打回老三。
如果东吴神马都不做的话,还有两种可能就是:1)曹刘大战,两败俱伤以后。东吴坐收渔翁之利。但是这个想法LZ认为太过于理想化了。2)曹刘修兵之后,回过头来打东吴,因为东吴变成了三国之间最为弱小的一方,吃柿子还要挑软的捏。如果是这样的话,东吴日后的日子就会变得非常被动,你的命运基本上完全被别人掌控在手中了。LZ:啥也不干,眼睁睁的看着关羽北伐夺得襄樊,实力大涨。如此一来东吴就是最最弱小的一个国家,等待他的命运就是“坐以待毙”,下策也。
话说刘皇叔丢荆州,丢的可是真够冤的,荆州完全就是在自己这一方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丢掉的。湘水之约之后,蜀国就已经完全不再把东吴放在自己应当观察的对象当中,导致了他们犯了如此低级幼稚的错误。其实他们应该能够想到:襄樊二城本身是曹操的首都许昌的门户,又是“隆中对”日后北伐的根据地,它的战略意义有多么重要不言而喻,所以关羽北伐的难度也应该是可想而知的。这样一场战阵能够速战速决的可能性不大,一旦不能迅速取胜,那么荆州空虚则是必然的。事实上曹操为了保卫襄樊一共派了三队救兵:第一队就是于禁庞统,被关羽水淹七军;第二队就是徐晃;后面还跟着第三队的张辽,人还没到,襄樊之围就已经被解了。
最晚最晚在公元215年孙权第一次偷袭荆州,让吕蒙夺三郡的时候,蜀国君臣就必须已经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了。他们居然如此“集体性”的不长记性,把一座“空的”南郡放在孙权眼皮底下,这简直就是一种诱惑。刘备方面早就应当认识到了孙权的心态,以及他对于当年借荆州一事有多么的郁闷难解。但是他还是没有把人家放在眼里,还是自说自话的放任他自行发展。当关羽北伐的时候,如果能够从蜀中支援一支人马,不用多,就由赵云带领着一万人驰援荆州,将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可惜啊。但这这样做也同样需要速度,因为在孙权令吕蒙白衣渡江的同时,他已经派“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目的就是截断从蜀国过来的救兵。所以要尽快尽快。
不得不说,夷陵一战刘皇叔打得也太过于草率了,按照前文的分析,不论是从兵力,还是地理地貌等库管条件来看,刘备一方基本上不具备能赢得可能。如果刘备想单单靠着打仗赢的话,要么他自己是个军事天才,要么陆逊是个大草包,可惜俩人都不是哈。当时是适逢吕蒙新丧,东吴损失了当时的顶梁柱和最鹰派的代表人物。外加上陆逊的经历又很离奇,他21岁就进入了孙权的幕府,但是直到36岁才正式进入东吴的高层,等到夷陵之战的时候陆逊已经39岁了。由此可以推断出陆逊应该才干平平,远远比不上吕蒙才对。由于刘皇叔不知道“淮泗集团”和“江东大姓”的党争问题,所以才会下此评论。
夷陵一战的客观条件虽然不好,但是单论这一战的话,刘备也不是完全就没有希望。LZ事后诸葛亮的给他提出以下建议:
蜀国如果一定要想赢了这场战争,联合魏国一起出兵自然是上上策。丕殿自己是个大笨蛋,如果能够联合刘晔说动他,许诺给他们一些好处,自然最好不过了。这样一来刘备就不用担心“打持久战”,他可以长时间按兵不动,等陆逊攻过来。因为陆逊一旦得知东吴有危险,肯定会着急的,那么东吴方面则变成了力求速战速决的一方。这时候刘备的一切地理劣势都可以立即扭转为优势,就因为这个地形属于双向易守难攻,谁打谁都很难打。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东吴之主孙权才会不惜放下身段,在曹丕篡汉之后,向他面北称臣,承认他是中国之主。丕殿也才会不好意思翻脸,一直到夷陵之战结束之前都没有出兵骚扰东吴。
这也是LZ一直对蜀国君臣的批评,他们对敌人和盟友内部的主要核心人物太过于缺乏了解,情报和信息工作搞得太差,对他们的战略意图模糊不清,结果一次又一次做出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决定。联合魏国还有一个困难就是丕殿是“名副其实”实实在在的国贼,上表称臣是无论如何不能想象的,所以也还确实不太好办。
以上说的都还只是以夷陵一战为基准的,如果长久考虑的话,即便是连魏成功对蜀国最终是不是个好事情,也很难说。毕竟在弱弱相争,强者得利的时候,做这样一个决策是有风险的。一旦东吴被灭,而刘备又不能尽快取得荆州的大部分土地的话,曹丕就赚大了。蜀国则会变得孤掌难鸣,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神马的,它还能够存活多久呢?所以连魏共同出兵是个大有风险的决策,需要慎重,再慎重。
当时的情况之下,其实只有孙刘联盟才能够保持不被魏国所灭。孙权决定白衣渡江之前是想赌上一把的,赌一把刘备知难而退,就此认倒霉吃亏拉到。而当他看到刘备兴兵伐吴的时候,心里就已经看明白自己赌输了。但是孙权还是在想办法将这个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因为当时的情况下孙刘只有联盟才能够共同生存,他日后说的那一句有名的:“朕为诸君破家保之”就是这个意思。
LZ给刘皇叔的具体建议是:
我给他的建议是:1)秘密联合丕殿。2)一旦丕殿答应了连蜀灭吴,就立刻把自己和丕殿的协议拿出来给孙权看,力促和谈。这样一来孙权就要被动了。和谈的内容应该是围绕着荆州,看看能不能起码暂时把南郡和武陵两郡谈出来。交出凶手神马的就表想了,毕竟杀关羽是孙权自己的主意。要是为了这个冤杀别人,以后谁还肯给你卖命啊?
然后就要看各家的“人才”们水平如何了,这将会是一场智慧,心力,和实力的较量。有点儿像新三里面孙刘两家在赤壁后争夺荆州的状况,最后比的是谁更狠,谁更沉得住气。因为双方都知道联盟破裂的后果是同归于尽,但双方都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利益中心。新三中周瑜对鲁肃说:你要做出一副和谈的样子在前,我高举刀兵在后。一定要给他们一副志在必得,不惜一战的样子看,否则单靠着“空口和谈”是没有希望的。这个建议在当时其实一个最好的策略,和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有限战争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可惜由于剧本的缘故,这个很好的想法没能够继续延伸,其实应该挺好玩儿的。
这里的情况正好反了过来了:荆州在东吴手中,刘备想要把他抢过来。比新三中更加过分的是:谁想赢都还必须联合丕殿。孙权自然知道刘备联合丕殿也是一时之计,刘备也不想让东吴就此亡国了。他们两家究竟能谈成神马样子很难说,但是貌似这是能够行得通的做法。只可惜啊,丕殿作为最有实力,也是能够左右战局的一方,竟然也是最笨的一方。刘备没能够好好利用,是挺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