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歌曲,大家往往想到的是现代的流行音乐,但其实古代中国也有很多歌曲,只是曲子大部分已经失传,只留下了词而已。
这其中元曲自然会让人想到这是曲,但其实宋代的词在当时也是可以唱的,也算是那个时候的流行歌曲。虽然我们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曲子是怎样的,但是光那看那些优美的文字就已经陶醉其中,如果再谱曲的话想必一定会锦上添花。
唐代便已经开始有词作存在,历尽千年,如今的作品多不胜数,今天我只能选其中一首来写一写我个人的看法,那就是宋人周邦彦所作的《少年游》。
少年游是一个词牌的名字,用此词牌填出的词作有很多,周邦彦的作品也不止一首,但最有名的是《少年游·并刀如水》。其实我不太喜欢后面这个名字,似乎他并不是作者自己取的名。周邦彦似乎并没有给这首词命名,后人只是为了区别,所以就用开头的一句“并刀如水”作为了名字,这略显敷衍,也不太符合词意。相比起来我倒是觉得这个词牌《少年游》更加符合整首词的意境,像极了意气风发的少年。
整首词如下: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作品以女子的视角描写了一对男女在夜晚幽会的场景,从一开始相聚吃东西鼓乐,到后来女子含情脉脉的挽留,画面感十足,让人浮想联翩。
其实之所以会想起这首词,除了其文字优美外,还因为一个故事。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艳绝京城,许多浪荡公子都对其心驰神往,周邦彦也是其中之一。某天夜里他跑来与师师相会,却不想宋徽宗赵佶也慕名而来,迟一步前来拜会。
见到皇帝前来周邦彦自然不敢与之明争,于是只好藏在了床下,看着二人在屋内甜言蜜语,鼓瑟吹笙。后来徽宗准备离开,李师师假意挽留——这里应当是假意,毕竟床下藏着个人,被发现了肯定要惹麻烦——于是便说了句“夜已三更,马滑霜浓”。
徽宗最后还是离开了,然而周邦彦却将这句话记在了心里,之后便填入了词中,于是有了这首《少年游》。然而这首词文辞优美,很快就传唱开来,从民间传到宫中,一直传到了徽宗的耳朵里。
皇帝马上记起了当晚的对话,当时房间内肉眼可见的人只有两个,因此他断定周邦彦当时也在屋中躲藏,于是妒心大起,最后找了一个理由给周邦彦治了罪。于是这个倒霉蛋因为自己一时兴起的词作而被流放出京。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根据学者们的考证,此事大概率并不真实。不过百姓们并不太计较故事的真假,这种风流韵事反倒成了一种广告,使得这首词更加广为流传。
其实即便忽略这个故事和这首词的文笔,我觉得它还有反应当时生活的价值。比如开头那句“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就是反应了当时与现在的差距。并刀是并州的刀,用刀来切橙子和现在相同,但是吴地的盐又是用来做什么的?难道吃橙子还要蘸盐?
答案确实如此。因为当年的橙子和现在不同,味道十分酸涩,必须要用盐来中和酸味才能入口。词中吃橙子要用到北方的刀和南方的盐,可见并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上流贵族,就连他们也只能吃这种酸橙子,而如今经过多年的品种改良,现在的我们吃到的橙子已经大有不同。
从这方面来说,我还是感觉现代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