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对于想做的事,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找机会尝试。
唯独对不想做的作业,可以拖到暑假的最后一天。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成了现代成年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一枝笔莱阳梨汁提示:想做的、不想做的,都要拖一拖,等一等。这就已经形成了“习惯式拖延”。
一、“习惯性拖延”的表现有哪些?
当“拖延”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时,一个人拖延的表现可能是非常多种多样的 。
①习惯性回避问题
人在习惯性拖延时,会选择回避与完成任务有关的场所或情境,这种刻意的回避“唤起场景”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 。
例如,学生在期末的时候花很多时间去看展览、逛公园,而不是在图书馆或教室完成作业或复习准备考试。
②习惯性分散自己注意力
还有一些人,并不会直接否认任务的重要性,但会在任务来临之前,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
比如说,要开始做工作时,却想到昨晚的邮件还没有回复...这其实是因为未完成的任务会让人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从而给人带来紧张和焦虑感。
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其实是一种“精神补偿”的行为。
在不能真正完成应该做的任务的时候,通过完成一些别的事情来让自己感到“有产出”,从而降低紧张和焦虑感。
③习惯性地与别人作比较
还有一种人,会通过“社会比较”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但这种社会比较往往是向下的——选择和比自己更拖延、更慢的人比较,得到一种“我不是最拖的人”的自我安慰。
例如在工作中你的任务已经好几天还没有完成只做到了百分之四十,可是你并不是一心想着怎样可以高效率的完成工作。
脑子中想的却是隔壁座的某某某才做到了百分之三十,从而形成一种错误的我安慰。
二、拖延症背后的心理有哪些?
①情绪影响了我们的意愿
情绪影响了我们做出行动的意愿——“我现在没有心情做这件事”。
而研究也证实,人的情绪稳定性与拖延呈负相关,即越容易受到情绪影响的人,越有可能拖延。
②害怕失败,害怕面对自己的缺点
人会因为害怕失败或害怕承认自己的弱点而选择拖延。
拖延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待自己准备得更充分时,再开始着手完成任务。
而一旦完成质量不尽如人意时,他们便可以认为或解释称是时间紧迫所致,而非由于自己能力不足。
③缺乏对未来的现实感
根据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未来的自己”无法有足够的理解力和同理心。
就像比起一个月后自己可能因为任务无法按时完成而感到痛苦,我们更同理“现在的自己心情焦虑,需要放松”。
三、如何可以改善拖延症?
①学会改善自己的情绪
首先,对于长期被焦虑、抑郁和对自身低评价的人们来说,及时的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十分必要的。
适当的参与人际社交,也可能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得更好起来,而主动及时地寻求帮助,本身也是克服拖延的重要一步。
②增强对未来生活的计划
人们对于未来的时间是没有实感的。但如果换一种计时方式,可能会让人们更好地体会时间的流逝。
其实用“天”来衡量时间,会让人觉得未来更加紧迫。
因此,也有研究者建议用倒计日甚至是倒计钟来帮助人们更好的体会时间的流逝和任务的到来。
③分解任务并适当给自己奖赏
人们对于任务的抗拒会影响实际的执行力。
根据研究发现,人对于是否厌恶一项任务主要是来源于对其价值的判断,而这里的“价值”和任务完成后得到的奖赏有关。
所以,拖延的人们可以分解任务,并且在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后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赏。
比如说,工作三分钟,可以奖励自己一杯甜甜的奶茶。
要谨记奖赏的设立,应该是为了激励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存在的。
一枝笔莱阳梨汁小编曾经听过一句话:你怎样过一天,就怎样过一生。
我们都想要幸运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从此人生得以完全改变。
但现实中,改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也经常会忘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
想改变现状,需要我们每天多往前走一点点,多坚持一下,这样才能和从前爱拖延的你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