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真学,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来衡量
假学盛行,真学难觅。
真学发生了没有,谁说了算?
只要是好课,必然有真学;只有好课,才有真学。反之亦然。
课上的好与否,真学发生了没有谁说了算,常有的情形是,谁的权利大谁说了算,谁有权威谁说了算。这些都是科层制管理和权威膜拜之下的产物,有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真理观。应为我们所反对和摒弃。
#思#
在我们学校,听课、组织教研是常有的事。但每位领导几乎都是各执一词,听得执教者云里雾里,对自己的课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最终无所适从,苦了自己。那课好不好?谁说了算?孩子说了未必算,孩子的发展说了才算。这是兼顾了儿童立场和教师作用发挥的学习中心观的。
#摘#
衡量教学优劣或是否真学的规范与标准有很多层级和维度,有很多个。我认为其中有三个是最主要的,这就是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课堂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不应该是仅供人们清谈玄议的东西,它完全可以,也有必要落地生根、贴地而行。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不教教材,而且也不止用教材教,他还能用课标教。其实何止是部分优秀教师,所有教师至少都要有一点用课标教的教学自觉,有一点用课标教的建构能力。
课程评价标准要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相呼应,要量学为主,量教为辅,适度加大学生学的权重。
叶澜教授提出“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呈现常态;真实,有待完善)
#思#
在“想怎样上课就怎样上课”几成常态的现实面前,教师应放大自己的格局和宽阔自己的眼界,教一是一,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知课标为何物的思想和行为需剔除。
先从思想层面进行洗涤,再从繁杂的教学事务中抽出时间和身来。带着使命和责任,踏踏实实,贴地而行。
#摘#
有获得才有真学
为真学而教,也为学生获得而教,如果不获得,还要教与学做什么?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获得感,此外,获得感本身就是一种获得,获得感可以化为一种驱动力,进而实现更大的获得。
崔允漷教授说:学习有四种值:一是动力值,即学生想学习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三是知能值,即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四是意义值,即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或受用的。他还说必须至少有一种值增加,没有增值的课堂没有意义。
#思#
现实是,一般老师的眼睛不会把学生的层次分得那么明显,只希望孩子都能在一个水平上发展,但真正这样起来,苦了学生,累了老师。往往有教学质量排队时,哪个老师不是想方设法去给后进生补课实现拔高。急眼了还会抱怨几句,曾听一个老教师说:教师总是自以为是地想把学生都往一个圈里拉,殊不知,有些孩子他真的就在自己的圈里很舒服,你越拉他,他便越无法适从,甚至还会出现叛逆或排斥。
是啊,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如雷贯耳,醍醐灌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