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移民有关的五个数字
我从史书中找到几个数字,说明民族“认同”和“认属”之性。
第一个:18。这是史书中明确记载从山西移民次数。其中:明太祖洪武年间十次,明成祖永乐年间八次。
第二个:1373。1373年,也是洪武六年,史书有移民记载。《明史•食货志》有如下文字:(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名屯凤阳。
第三个:两亿。据保守估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至今有两亿人,遍布全国甚至海外,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更有学者测算,全国有一半为大槐树移民后裔。
第四个:180万/8567623。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全国耕地面积不过180万顷,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耕地面积为850万顷,二十多年增加四倍。按当时全国人口平均,每人可占耕地17亩。这是移民的历史功绩。
第五个:18/500/800。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记载,以及研究洪洞移民专家收集的家谱、石碑等资料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据不完全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81个。
2005年4月5日,洪洞县委、县政府主办的第十五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在洪洞县明代迁民遗址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十一个省(市)的迁民后裔,与当地群众共两万余人,参加了祭拜活动。迁民后裔在大槐树遗址前,敬献花篮,焚香叩拜,缅怀先祖筚路蓝缕、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表达了回到故乡的喜悦与激动之情。
洪洞县人民政府县长高洪元宣读祭文:
杨候古国,华夏名城。天开尧舜,地属平阳。怀汾涧而挽黄河,枕霍山而接太行。物华天宝,佛光射飞虹之塔;人杰地灵,乐圣调五音之律。古迹星罗,名胜棋布。神话溯华夏之源,人文聚九州之萃。造人女娲之功德,炼石补天;始祖伏羲之太极,演绎八卦。轩辕造车,皋陶制狱。唐尧访贤,虞舜耕山。鸿儒藏书,张瑞玑之谁园;大师手笔,董寿平之画竹。燕赵侠气,尧舜遗风;世人难知,洪洞民姓。
岁逢己酉,时值清明。汾水吟而霍泉颂,淫雨细而香草青。后裔子孙络绎,寻根祖于洪洞。临迁民之遗址,祭先祖之英灵。虔诚伫立,情意殷切;清酤庶馐,遥寄忠魂。神鸟翔集,遮故国之愁天;老鹳闲步,忆当年之惨地。披红绸,俯苍生;古槐荫庇九州,四海享其恩泽。香烟扑地,迁民归来之兆;锣鼓震天,功业千秋之声。云开雨霁,彩旗鲜明。仙乐共祥云齐飞,汾水与春晖一色。颂歌唱罢,响彻海内之域;追念所及,声断异国之滨。
遥思当年,元末明初。战乱频而兵燹盛,天灾繁而人烟稀。中原白地,天下唯三晋人稠;洪武三年,制定迁民之策。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遣移民于四方。天高地远,伤故土之难离;泪尽血出,哀寸心之如割。折槐枝于前路,顾老鹳于云间。关山高而弱水远,南蛮荒而北地寒。关山难越,谁悲流徙之人;弱水极险,尽是他乡之客。怀故居而不见,奉高堂在何年?可叹!前途未卜,命运多舛;九死一生,罄竹难书。从洪武至永乐,凡五十年。仅正史之记载,迁民百万。八百姓五百县,旷古绝今。心志不移,复兴中原之业;自强不息,奠定国家之基。通血脉而人和,融习俗而文明。他乡异土,播种耕耘;筚路蓝缕,开疆拓土。山川无恙,铭记先祖之功;日月更新,催发后辈之志。
噫嘻,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后裔繁茂,千山万水寻根;子孙兴盛,贤士人杰倍出。大槐树发新枝,莲花池焕异彩。晓民族之大义,激爱国之情怀。报本溯源,凝聚人心;政通人和,强县富民。继往开来,扬拚搏之精神;铭功昭德,昭乡梓之辉煌。来年祭祖,胜况空前。迁民先祖,功德永垂。槐乡大地,儿女浩气长存!
为此,《山西晚报》做了四个版面的报道,标题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其实后面还有两句话: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据同族伯父张宝林记忆,二世祖成甫全家迁居河南。从时间上推算,始祖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朔州马邑县迁来忻州。没几年,国家移民政策出台。始祖唯有家留长子,忍痛割爱,将次子名字报给官府。二世祖迁居河南,与洪洞大槐树迁民时间差不多。
想到这里,在我脑海涌现出一幅画面:二世祖携妻挈子,身负家当,随人流走上驿道,众人脸上皆有泪痕,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官兵也未催促,任由人们缓慢前行,就那样走着,走着……前面的大路弯弯曲曲,伸展至天边,茫茫然,一片苍白。
二世祖蓦然回首,他老人家知道身后必定有目光追随自己的背影,直到走向生命尽头,甚至几百年后,那几道目光也会穿越时空,指引他和他的子孙,回到牧马河边,回到枣树坡前,泪沾衣襟,口不能言,银发飘舞,乡音依旧,抓把黄土,叫声娘亲……
附:洪洞县“寻根祭祖节”仪程
一,全体起立;
二,奏大槐树寻根祭祖乐;
三,为古槐迁民先祖敬献花篮;
四,各单位及个人敬献花篮;
五,向大槐树迁民先祖行三鞠躬礼;
六,洪洞县人民政府县长恭读祭文;
七,绕古槐碑亭和二、三代古槐一周,奏乐,鸣放鞭炮;
八,植纪念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