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是拼搏和和奋斗的年级、高三是冲刺和决胜的年级,在这个特点醒目而又至关重要的一年,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坚强的信心、巨大的毅力、灵活的方法等朝向明确的目标奋斗。必要的激励机制相当重要,但是怎么激励师生真的是个技术性问题,否则收效甚微,甚至于弄巧成拙者比比皆是。
高三学生的激励最重要,任何一所学校,只要把学生的兴趣能激发出来,其他的几乎都是浮云,这是基本的共识。纵览目前全国学校对学生的激励无非是口号式、动员式、专家式、创新式等几种。有用没?有用。有用没?没用。不可否认全国性的高中近些年在二本上线人数上或多或少都有增长,但关键的问题是增长的本质是高考努力后质的飞越还是国家扩招政策后的利好。稍加推理就在极不情愿中默认后者。小到一个学校,到底是水平很高教出了优质的学生还是因为优质的学生衬托了水平很高。估计在排除了“马太效应”后这个问题得到更多的是白眼儿甚至于义愤填膺。但如果是教育界的事实即使得罪人也不应该回避,否则是教育行业的失职和失德。虽然观点稍显极端,但无可反驳。
那么,为什么针对高三学生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肯定有用,另一方面又说没用?道理很简单,用对了就有用,不对,就没用。那么怎么用算对?做什么算错?答案也很简单:条件具备了,用起来就算对、因为对科学的无知乱作为就算错。其实只要身在行业,除非真的无知,不可能感觉不到一种政策或者措施有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或者他在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也许某种条件下在中国集体范围内的失声这叫顾大局,就个人而言叫情商。不过针对这样的问题用上情商应该是一种耻辱。
任何一种激励机制,只要条件允许,都能发挥它明显的激励作用,但在没有丝毫科学依据的条件下进行所谓的团体激励是对科学的无知和师生感情的浪费。虽不至于说浪费别人的时间同于谋财害命,但也仅剩主观愿望是好的这一个可以圈点之处。然好心一定办好事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全凭主观愿望一厢情愿的认可真理,最终真理就是权力的奴隶。举例说明:
网上以及众多的场合都能看到或者听到一句话叫“不苦不累,高三无味”。这句话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反推,假设一个人高三学习的轻松而又甜蜜就是无味的,不值得一提的高三。更可怕的是,这句话有严重的暗示作用。什么是苦?多累算累?2斤苦,3尺累是人能承受的苦累极限吗?稍微有理科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客观现象确实存在,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可操作、可测量、可证伪,而所谓的苦累只是一种主观感受,评价标准就是自己,只要主体感觉到位,自己也就苦累了。记一个英语单词可以说累,真的学习一天也是累。谁也不能判断这两个人的错对,没有标准,标准就是自己,谁说的都对。于是学生就在这种不断的暗示下自我感动,于是可能出现的场景就是稍加用力一片叫苦连天,只要说放假就掌声一片。应该去苛责学生吗?绝对不应该,不是已经明白的表达了高三就是苦累吗?
其次,既然已经明确的说明学习就是叫人吃苦受累,那么对方凭什么在相对年龄体会不到知识重要性的时候甘心情愿的吃苦受累?《亮剑》里面有两个经典的桥段:首先,李云龙只要一声吆喝,整个群体就嗷嗷叫。原因除了对敌人的仇恨,更多的应该是李云龙的个人魅力。明白的讲就是李云龙有自己的威望。其次、解放战争中,兵源不足的时候,赵刚三言两语的思想动员工作就让原来的国民党士兵死心塌地的跟着党走了,现实中又有几个人具备赵政委强大的理论能力?吃苦受累本来不是事儿甚至于可以说是应该,但为什么李云龙的部队就有特殊的气质?同一个人为什么那么听话就跟党走了?这叫科学,久经实践检验的科学。而不是鹦鹉学舌、也不是一时的意气风发、更不是一厢情愿的经验。
再举个例子吧,例如专家讲座,什么样的人称得上专家?在某个行业或者领域有成就的人叫专家。本着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原则也没有错,但还是有必要看看这个和尚算得上得道高僧吗?总不会是《心灵鸡汤》看多了,然后在没有调研,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来一段传统相声的贯口儿解决问题吧。在不了解任何情况的条件下讲一些毫无意义也无法证伪的个案。一副夜店小王子的派头动不动“来点掌声鼓励”。稍有教育学和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中国式的本杰明、拉什。但是很明显,这些传销式的“专家”确实用自己的舌头征服了某些人,但是他不可能征服科学。令人不解的是这些人享受着真正专家的待遇且以救世主自居。任何一个集体,不可能在不依据科学的前提下依靠对内的权力和对外的侥幸取胜,不巧的是,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如果权力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外面真的有救世主,今天的中国肯定不是新时代,而是夏商周某个奴隶主一统天下。
只要身处教育的行列,这样的事例信手拈来。许多事情本来就不是那么困难,只在于做还是不做。不会不可怕,没有谁生下来就会。不会了自己学。但是明明不会偏要以为会而且还总以为正确还不学习就麻烦了,倘若只是个人的事情还好,毕竟付出才有回报,惹祸总要负责。但是如果用某些外在的力量裹胁上别人,而且这个别人是许多人那就可怕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惟愿科学在教育中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