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里的教育札记:在接纳与陪伴中看见成长

国庆假期首日的雨,淅淅沥沥敲着窗,将假日的时光泡得柔软。我蜷在室内翻书,指尖拂过《安妮·沙利文教育手记》里的字句——安妮牵着海伦的手触摸水流,让“水”的语言从指尖流向心里,更让爱藏在每一次耐心的引导里。合上书思考时忽然懂得,教育本就该像这雨,不疾不徐,浸润而非催促,当我想起那些教室里的日子,想起上届学生小臣,想起“反复”二字里藏着的教育真相。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课本上知识是基础,但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里说的“教育的本质是关心关系的建立”,才是课堂真正的底色。我教数学,常连着上两节课,于是课间从不回办公室,总留在教室里——听孩子说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也帮主动问问题的学生再讲单独讲解,在这些不起眼细碎的相处时光里,才能摸清每个孩子的“脾性”:有的慢热,需要多等半分钟;有的机灵却怕麻烦,比如小臣。他脑子转得比谁都快,可作业本上总偷工减料,别人的解题过程规规矩矩写五步,他只写两步,像应付差事。我没批评他,只在课堂上夸他“这个解题思路真妙”,课后拉着他说“你要是把想法好好写下来,大家都能看见你的思维你的聪明”。慢慢地,他的作业干净了,也写的工整许多,课堂上还总高高举着手,连他妈妈都发来消息说“孩子回家说很喜欢数学课”。可没过多久,他又退回了老样子,作业本上的字又开始“偷懒”,上课也蔫了些。

换作从前,我或许会着急,会觉得“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但如今我懂了,“教育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与孩子一起漫步”,成长本就没有笔直的路。我自己尚且有这样的反复:有时连着几周坚持阅读写作,劲头十足;有时又懒得翻开书本,只想窝在沙发里发呆。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一个孩子?小臣的“退步”,不是对抗,只是成长里的“喘口气”。我没再追问原因,依旧在他偶尔认真做题时夸一句“你看,认真写多清楚”,在他走神时轻轻敲敲他的桌子,像安妮对海伦那样,不疾不徐地陪着,等着。在六年级期末前最后一周的时候,因为腿扭伤休息了三四天,最后一天妈妈陪着他来学校上课了,我表扬了他,又给他鼓励,小学阶段最后一次考试,他考出了优异的数学成绩。

窗外的雨还在滴滴答答下着雨,字里行间的理念渐渐清晰。教育从没有“一劳永逸”的绝招,也没有“药到病除”的良方,它更像孩子成长的路——今天前进五步,明天退三步,后天又往前挪四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从不是站在终点催他快跑,而是蹲下来,看见他“想变好”的心意,接纳他的反复,用耐心织成一张温柔的网,让他在累了、退了的时候,知道身后总有理解与鼓励。就像这秋雨,看似绵绵不绝,却悄悄润透了土壤,等着某天,冒出新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