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每天清早五点多醒来,我总能清晰地记起梦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睡眠质量这么差,常令我头疼不已。
同时,我也在想:也许是由于我平时总爱胡思乱想,习惯分心走神的缘故吧。跑步时,我的手脚虽然在动,可脑子里却在考虑明天的安排;睡觉时,我的身体虽然不动,可思绪仍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
正因为我常常不能专注地活在当下,任由思绪有如脱缰的野马,到处横冲直撞,才导致养成了做任何事都不能全身心投入、不能活在当下的坏习惯。如今,它也开始对我的身体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今晚,我看了《认知觉醒》第四章后,才幡然醒悟:原来以前的我,总做着缺乏感受的行动,如同一具失去灵魂的躯壳。对任何事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在躯壳内安装了一个混乱的灵魂——“做A想B”。
那时的我,一直以为独自出门散步,既可以欣赏到河两岸的风景,又能够任由思绪肆意地飞舞。述不知,走路时走神,行动就会失去感知,身体和动作也会不自觉地变得麻木或走形。在我看来,身心分离只是一件习以为常的小事。可事实上,它却会对我的情绪状态和能力提升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因此,不得不引起我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为何我们会出现分心走神的现象呢?书中提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想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想追求更舒适的事情。
如果长期活在分心走神中,那么我们的生命质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差,最终可能沦为能力低下的平庸之辈而不自知。
既然分心走神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坏习惯的困扰呢?
书中也给出了一些方法,那就是养成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让感受回归行动。
具体方法如下:
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觉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则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要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加从容不迫。
慢慢练习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精力就会更加旺盛,情绪就会更加平和,身体就会更加柔软,感知就会更加灵敏,思考就会更加深入。
假如能让感受回归行动,将其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力量一定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