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与鬼神

《论语》学习之11-12

【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白话】子路请教怎么奉事鬼神。孔子说:“还不会奉事人,怎么能奉事鬼神呢?”子路又问:“斗胆请教关于死的问题。”孔子说:“尚且不知道生,怎么能知道死呢?”

【思考之一】子路为何问生死鬼神的问题?

季路就是子路,《先进篇》第七至第十一章,连续五章记录的都是关于颜渊的死。颜渊去世时,子路已经62岁,或许是忽然有了垂暮之感,结合子路的性格,也只有子路敢向孔子问“事鬼神”的问题。“事鬼神”就是如何事奉祭祀鬼神。朱子曰“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孔子怎么回答的呢?“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用了一句反问,说:“你不能够事奉人,怎么可能事奉好鬼神呢?”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能事奉好活着的人,自然就能事奉好鬼神了。看起来好像是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可是子路还不甘心,又继续问老师:“敢问死?”老师您如何看待死的呢?这里子路用了一个“敢”字,可见对老师的尊敬程度。可是孔子还是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了“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事情还没有搞明白呢,怎么会搞得清死后的事呢?死生问题,也好像是敏感话题,总觉得带有神秘色彩,《述而篇》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似乎夫子不喜欢谈论鬼神等问题。夫子是不知道还是不愿说,还是说了别人不懂?

【思考之二】孔子对于生死问题清楚吗?

孔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著《春秋》,在很多经典中,都提到了鬼神之事。比如在孔子批注《易》时所著《系辞上传中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段话说明孔子对于死生和鬼神的情况是非常了解。

正如著名学者程树德老先生评论说:“鬼神死生之理,圣如孔子,宁有不知?此正所以告子路也”。谈到鬼神、死生的道理,孔子当然是非常了解,“宁有不知”,就是哪里能够不知道?

【思考之三】关于生死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宰我和子贡的?孔子对子路的回答传递了什么内涵?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礼记·祭义中都有一段记载宰我与孔子关于鬼神的对话,孔子就明确回答了宰我关于鬼神的提问: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xūn hāo),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tiāo),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

意思是,宰我问孔子说:“我听说过鬼和神的名称,却不知道到底说的是什么,想请教一下先生。”孔子说:“人生来就有气有魄,气是人充盛的外在表现形式;魄是鬼充盛的外在表现形式。人有生就有死,死后必定归入土中,这就叫做鬼;魂气归于天上,这就叫做神。把鬼和神合起来进行祭祀,这是教化的极致。骨肉在地下腐烂,化为田野中的土壤,而它的气蒸发向上飘扬,这是神的显著的体现。圣人依据万物的精气,制定至高无上的名称,明确地称之为鬼神,作为民治信奉的准则。但是圣人认为这样做还不够,所以又建筑宫室,设立远近宗庙,在春秋二季进行祭祀,用以区别远近亲疏的关系,教导人民追怀远古,回念本始,不敢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众人的服从就从这根本的认识开始,而且能够迅速地听从教化。”

《孔子家语·致思《说苑·辨物》中,也同样记载了子贡问生死的问题。

“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意思是说,子贡问死人是有知还是无知?孔子说,如果说死者有知,我怕孝子贤孙都会过于厚葬父母,把有限的资源过多地用于死人身上而妨害家人的正常生活;说死者无知,我又怕不孝子孙就不安葬父母,弃尸荒野。所以不能说。你如果真想知道答案,等你死时慢慢去体会吧。

宰我和子贡都是言语科的高材生,闻一以知二,悟性高,而子路性格刚猛直率,闻之即行。所以,子路问相同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就很谨慎,很巧妙,也很智慧,一定是基于弟子的情况给予最恰当的回答。

孔子反问子路,是不想告诉子路真相吗?夫子是诲人不倦,怎么可能故意不告诉子路?肯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这一句话,“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已经说尽了,悟不悟是学生的事情,老师已经说到位了。子路的性格直率刚猛,对老师的教诲“未之能行,唯恐又闻”,要彻底实践。如果致力于鬼神研究,按子路的个性,难免“攻乎异端”,误入歧途。所以孔子的回答举重若轻,巧妙地将鬼神与生死等玄妙而重大的问题转移到了世间人生上,让子路好好的去参悟。

那么孔子对子路的回答,到底体现了什么内涵呢《四书集注》说,“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盖幽明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子路请教侍奉鬼神,大概是想问明祭祀的意义。而死亡是人人都要遇到的,不可以不知道,这都是重要的问题。然而假若没有诚敬心就不足以侍奉人,也一定不能侍奉鬼神,不追溯生命的开始就不知道人的产生,也就不能返回终点而知道什么是死。因为幽和明、始和终,本来就不是两个道理,只是学习有个次序,不可逾越,所以孔子老师这样告诉子路。

其实,孔子也还是正面讲过如何“事鬼神”的。《八佾篇》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庸》中也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都说明事鬼神如事人之道。用诚敬心事人、事鬼神,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事鬼神”的原则,就是诚敬。《礼记·祭义篇》孔子说:“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事亲孝,则事鬼神敬;反过来同理,敬先祖鬼神则自然孝敬父母。

《论语·雍也篇》还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致力于服务民众的义举,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对“鬼神”要敬而远之,活在当下,把握当前,才真正体现了孔子的大智慧,与其把精力放在那些无法把握的事物上,还不如努力地做好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孔子这样教化子路,正是督促人们直面现实人生,脚踏实地,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探索自我生命的价值,以“圣人”或“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