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教师总选择严厉地对待学生,对“违规者”进行警告乃至惩罚,从程序上来说似乎挑不出什么毛病。可是,这样做是否能促使学生的提高、长进?如果换一种使他感觉更舒适、更有温度的处理方式,效果是否更好?教育不可轻视甚至无视柔和的力量,教师应该尽可能去理解学生并唤醒其内在力量。
柔和绝不意味着徇私情、拉关系、当滥好人、不遵守原则,也不意味着该愤怒时不愤怒,该挺身而出时不挺身而出。柔和也绝不意味着纵容学生抄袭或听任学生对学习“缺斤少两”。柔和只是强调要关心规则、系统背后的个人,关注某种巨大的体系性力量之下的个体处境。柔和的力量,是对个体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是对他人处境的感同身受。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过一句话:“如果说有一堵坚固的高墙和可能撞墙破碎的鸡蛋,我会永远站在鸡蛋一边。”柔和的力量就是在高墙面前尽力去善待鸡蛋的力量。所有好的文学都在教育人们要爱人、爱个体,尊重每种特殊性和丰富性,同情弱者,反抗对人进行异化的机制。
我们应该善待身边的人,无论是对亲人还是对陌生人,都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个体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只有个体的幸福感充盈,社会才能真正成为健康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