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有两个有趣的小经验,我发现老师提到的几个大原则,是不是可以这么来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写出来献个丑:
一、老师说我们看人要先看整体,先看他的生命基本面,不要一下子落到点对点的病症上面去。
这个朋友的咳嗽症状一年多了一直没好,我拿着临证训练表抓他“问诊”,当然他不把我当医生,所以回答我的问题时不怎么讲他如何不舒服,反而我们聊了很多生活基本信息,生命基本面的问题,直到后来我们判断他的中焦可能有问题。后来我想,如果他去找医生,肯定把自己当病人,会先讲一大堆症状主诉。但是“病人”和“朋友”这两个角色都是同一个人啊,无非是他在不同的场合,我们给他打上不同的标签去应付而已。所以我们面对的首先是一个个“人”,其次他才是“病人”,那么我们当然应该先还原他作为“人”的基本运作情况,然后才去了解他的个别特性。
二、李辛老师强调“正气为本”,很多治疗思路都要回到正气上来。
我们影视行业在研究人物角色的时候会有个总纲,那就是“愿望-困境模式”,不管是虚构人物还是非虚构人物,理解一个人的处境、选择和出路,总逃不脱这个发展路线。“愿望”就是众生的生命愿望,哪怕一只蚊子也希望自己当下吃饱快乐,再坏的坏人他的原始动机也是获得幸福,因人而异的是各人的困境不同而已。
我觉得我们行业的这个“愿望”,和中医里面的“正气”有一点类似,那就是最初的生命意志,是与生俱来的生命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尽管不是每个动机我们都能解释清楚)。理解一个人的内心选择要从他的动机愿望出发,就好比理解一个人的身体格局要从他的正气出发。这些因人而异、因时空而异的愿望和动机,才会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塑造了我们千人千面的精神状态、身体形态。
当然我这个理解方式是浅显的戏剧理论之一,是成年人的好莱坞思维,比如儿童的内心就没有这么复杂,不能证明儿童电影也适合“愿望-困境模式”。
跨界写作业,博一笑尔。
20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