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成长的过程。
《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列出了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容易掉进的五个陷阱。第一个陷阱就是“解救陷阱”,即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沉不住气,赶紧出手相救,亲自解决。尤其在孩子学业和社交上,很多家长不自觉掉入陷阱,我当然也不例外。但学了新功课,当然要实践一下。
晚上吃完晚饭8点的样子,我带PP下去小区的小广场玩,他还骑上了一辆平衡车。去到小区广场,目测有五六个孩子在玩,男女各半,年纪都比PP大,两个女孩子在疯狂地骑着小单车追逐,其他孩子则是各玩各的。
PP骑着平衡车停下来观察了一下,似乎难以加入他们中哪个。于是选择去爬栏杆、去试着爬大人的运动器械。这时一个小哥哥也过来很麻利地爬了上去了,还聊起来:他这么小还不能爬。
PP看到有哥哥来搭讪,开始着急起来:我也要爬上去。于是我这个妈妈出手帮忙了,扶他爬上去。但是没一会,小哥哥走了,PP很失落,说:哥哥呢。我指着哥哥远离的方向,说:跟妈妈回家了。于是PP又失落了。
PP继续无聊发呆加观察着,这时发现好像有人动他的平衡车,于是赶紧跑过去,护住它,其实并没有人玩他的平衡车。但PP不走了,原地站在那里,木呆呆地看着其他小朋友玩,一站就是十几分钟,十分可怜。
如果是没看那本书之前,我一定已经开始出手相救了,要不大PP"PP,来妈妈来这边玩!"或者拉着他走近旁边的小朋友,然后替PP说:“我能跟你们一起玩吗?”PP就在一边期待着。
但这次我选择了按兵不动,继续观察。一边刷手机,一边在昏暗灯光中不时用眼瞄一瞄PP。一会儿PP就跑过来很委屈地说:"妈妈,没人跟我玩。"
我赶紧说:“不要去那边了,找想跟你玩的人。”看到孩子委屈,我立刻为他出主意了,并起身想拉着他走。还好PP很坚定地说:“不行。”于是又跑回平衡车那边去,继续傻呆呆地在那里,原来他看上旁边那个穿蓝色T恤的小哥哥了,但是小哥哥无动于衷。
小哥哥的爸爸在一旁看到PP,就跟自己儿子说:去跟小弟弟玩(哈,似乎掉入家长“陷阱”了)。PP听到小哥哥的爸爸这句话,受到了鼓励,小哥哥一跑,他也飞也似得跟在后面拼命追。一会儿,小哥哥回到他爸爸身边,说:“我不想跟他玩。”
跟在他屁股后面的PP听了有点儿低落,但PP还是不甘心,保持几步距离始终跟在小哥哥后面。小哥哥爸爸说:“干嘛不跟他玩?”于是乎PP又受到了鼓励,屁颠屁颠地像个小跟班。孩子为了喜欢的玩伴接纳,也是卑微啊。
跟着疯跑一会儿后,他的坚持有成果了。小哥哥不排斥他了,停下来倚靠在一边玩弄自己腕中的小天才手表,2个小朋友凑近来,PP当然也凑过去。但他一会儿就过来说:“妈妈,我要回去拿我的手表。”他小小年纪就知道耍酷,别人有的,他也想秀。
于是我跟他说:”回家就不回来了,这次先看哥哥的手表,你的明天才戴过来。”他这次竟然答应了。其实他的手表,是我送给他的装饰表,完全没有智能功能,他也还不会看时间呢。
这时小朋友多了起来,一个个散玩的小朋友好像被扇起了热浪,整个昏暗的广场开始热闹起来,大小朋友开始聚拢到一块,一会儿老鹰抓小鸡、一会儿来回接力赛,好不热闹。PP已经很自然融入了他们,玩得正疯。
他是那里面最小的,在玩老鹰抓小鸡时,他似乎没搞清状况,跟着瞎跑,一不小心被撞倒了,“母鸡”大姐姐赶紧把他扶起来,起来后他就跑到我这边笑笑地说:妈妈,我的头摔到了。我摸摸他的头说好了,他又赶紧跑回队伍,继续玩。
这时,已经到了一个半小时了,从一开始的孤单寂寞,到后来的投入疯玩,PP玩得超级尽兴,口干舌燥没水喝也不肯回家。
一会儿,天突然下雨了,小朋友立刻非也似得作鸟兽散状,很快没了踪影。我冲到PP身边,帮他骑上了平衡车,飞一般往家赶。回到家PP已经气喘吁吁喝了一大罐水,但很心满意足,自觉洗澡去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晚我试着践行不插手孩子社交的功课,保持全程观察,真的心潮澎湃,已习得了重要一课:陪伴孩子要沉住气,不着急、不解救,孩子自有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