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说她让老公回乡下的时候带单枞的雪片回来。老公立刻说:雪片不好喝,而且雪片太便宜了,老茶才好喝。做为单枞产地的人从茶的价格和地位上想说服老婆,给她最好的。嗯!确实是个疼老婆的好男人。好朋友说我就是喜欢雪片啊。我喜欢它偏乌龙的香气。临出门的老公敷衍的应付了一下,几天后从乡下顺利的把老茶带给了老婆。老婆一脸怒火,我不是让你带雪片吗?你还答应了我,为什么要自己替我做主?你为什么总是听不见我的要求,你为什么总要从你以为的好,替我做主呢?老公也觉得老婆莫名其妙,明明我给了你最好的,明明我是为了你好,明明是花了更多的钱,你为什么还不领情?无奈只好再找乡下的朋友,给老婆再去买雪片回来。
写到这里想起有个朋友在群里分享的一个案例:领导特别喜欢一个新招的95后,想栽培他。所以,领导耳提面命的辅导这个下属,在公开场合给他争取发言的机会。给他安排重要的工作让他挑大梁。最后这个员工不堪重负,在试用期辞职了。而且辞职前有信号发出。员工几度和领导沟通,你为什么要给我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总是教我一些没有用的道理。据说这个下属还和别人吐槽这个想提拔自己的领导:他总是觉得自己很牛,他总是给我一讲一堆大道理,好像他无所不能,什么事都得听他的。实在是受不了他了。起初,这个员工也请过几次假,后面直接就干脆辞职了。
你看这两种现象是不是我们经常碰到,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是不是?一个生活中的“为你好”一个工作中的“为你好”,都是从“我”的角度为你好。而当事人并不认为“你”是在为“我“好。反而让我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变成了责任,闹的不欢而散。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总存在这种“越界”的行为,出发点很好,想付出多的爱,想给予对方更多,想让对方得到更多,想让对方更好的成长。而实际上“我”认为的好和对方想要的“好”并不一致,我们认为的好的标准是从我们自己出发的,用我们的标尺卡出来的好。而对方的好,我们并没有看见、了解,也不知道是不是她能接受的。往往我们过度的给予,对方没有感觉到任何的尊重、被看见、被懂、被共情。甚至还成了对方的压力、委屈、愤怒。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们在心理学中叫他拯救者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过度”、“界限不清“以及“自恋”。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在给予,过度的给予。而实际上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忽略了被给予的一方需要什么。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满足了我们自己的一份诉求。这份诉求是我们自生出来的,以展示我们的强大、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想展示自己,我们的想给予帮助。而对方看到的是不被理解、不被看见、不被接受和不被允许,以及由此带来的压力和委屈、愤怒。最后,果断离开。
你有没有这些时刻发生呢?所以,做为领导者,我们时刻要警惕自己想给予的心。当我们想给予的时候,是不是先问一下自己:这是我想给的还是他想要的?如果我个是我想给的,我应该怎么处理?他想要的信号和表现是什么?我的给予对方会有什么反应?需要和给予的界限在哪里?
甚防,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