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指后生小子,“出则弟”的“弟”,通“悌”,指尊敬兄长。
“谨”,是做事踏实,不乱来,有始有终,谨慎可靠。
“信”,是说话诚恳,言出必行。
后生小子,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兄长,做事踏实可靠,说话恪守诚信。
“泛爱众而亲仁”,对大众普通人,都一视同仁,不会瞧不起谁、憎恶嫌弃谁。而对有仁德的人,则更加亲厚。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文献,指诗书六艺等等。
把“孝,悌,谨,信,爱众而亲仁”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再去读书学习文献。
这一句,张居正赞之为“万世之明训”。
德行实践是本,读书学习是末。
如根本不固,学也枉然!
实践,如《大学》所言,目的是格物致知。“知”,了解事物运行的规律,也就是知“道”,之后才能诚意正心,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做到了,还有余力,再去读书。如果没做到,继续做,别读太多书耽误时间。
我们所有真正的本事,并非是从读的书中学来,而是自己在实践中体悟总结而得。懂得了之后,偶尔看到某书,发现与自己的想法相呼应,于是去读它,再顺瓜摸藤,顺藤摸瓜,去研究整个体系。通过读书来整理自己,提高自己,进行系统升级。
读书,一定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
生活是本,读书是末。我们每天都经历生活本身,没有从生活中留下点滴印象,却埋头钻进书里去找,那是舍本求末。
人伦品格是大本,读书学习是末技。
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王阳明启发学生探求自我的时候经常引用《大学》中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就像闻到恶臭就恶心,看见美色就喜欢一样,都是自然而分明的反应。应该把对美色这种本能的爱,转化成为对贤德的分明的爱。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讲学习,但孔子反反复复讲你别着急读书学习,而是要读生活,读事,读人伦大本,读日用常行。
人伦品格是本、是厚,读书学习是末、是薄。若有那厚本,则应事接物,自然无不恰当。若自以为读过很多书,却不过是浅薄之人,那就舍本逐末了。
知易行难,想想我们生活中,就有一些学历不高,似乎读书不多,但成就很大的人。纸上得来终觉浅,不是读书多就叫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