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可怕的真实数据,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意味着每4人就有一个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中每13人中就有一个是重度抑郁。这个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所描述的。
一般人对抑郁症的认识不足,有许多人觉得抑郁症就是懒洋洋的不想做事,或者认为青少年抑郁症是个体个性软弱造成的,父母意识不到孩子的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厌学、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这可能都是抑郁症的表现。
对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学校、同学、亲友等。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转归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抑郁症很容易被视为个人的事应该由个人负全责,最后是有关抑郁症治疗的错误认识,抑郁症不是如一些人想的只要吃点药就好了,而是一种容易反复的慢性疾病需要心理治疗,社会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进行长期的治疗。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我的抑郁症孩子的家庭,已经超过数十例,其中超过一半是中度、重度的青少年,初中、高中、大学都有。
我想先谈谈埋藏在孩子身边及心里的一些隐形炸弹。
抑郁症虽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抑郁症患者背后的“刽子手”,这种“刽子手”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刽子手”手上的三把刀:关系、眼光、无视。
一种关系:安全感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影响一生的重要元素,而孩子的安全感从在母胎里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这种关系是母体与胎体之间的亲密关系。随着呱呱坠地之后,感受着的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一旦让孩子感受到不安,不安的因子长期埋藏在心底就会变成心结,心结解不开,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心牢。
一种眼光:当孩子出现心情低落的时候,身边的人开始是有耐心去引导的,但如果孩子总是周而复始地出现心情低落的时候,周边的人就会慢慢失去耐心,觉得孩子太敏感,甚至是无病呻吟、矫情。当孩子成绩不好、调皮捣蛋、个性主义太强,也会引起周边的人投来异样、不屑、厌恶、回避。这样的眼光会让孩子没了表达的欲望,当孩子不表达自己时,就更加失去被看见的机会,也会更加没有存在感。
一种无视:“你怎么那么笨啊?”、“你怎么这么没用啊?”相信很多家长都说过这些话,但我也相信家长都是在无奈、着急、焦虑的情况下才说出来的。但这无疑是无视孩子人格的话中最具代表性的话语。在家长无视孩子的人格时,也就是将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踩在脚下时。孩子的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主导性动机、成就动机等,所有能给孩子带来光明前途的力量,都被父母无情地踩在了脚下。令人惊叹的是,我们平时很容易说出无视孩子人格的话而不自知。这些话都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伤害,而这俨然是另一种虐待。不只是身体上的虐待才叫虐待,父母这种践踏孩子人格、毁掉孩子梦想、玷污孩子未来的行为反而是更残忍的虐待。
基于以上的紧张关系体验、失去自我存在感的眼光、践踏孩子人格的无视,孩子也许早就在内心里出现了抑郁状态,只是一直压抑着,等到某个事件到来的时候,抑郁就很猛烈地爆发了出来。
因此,如果想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家长们就必须将那三把刀丢掉。但毕竟有很多元素都会造成孩子抑郁,万一孩子真是抑郁了,家长又该如何是好呢?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其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是缺一不可的。
许多人对如何缓解抑郁状态,认知上是有偏差的。不如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抑郁症的反面是什么?大部分的人以为抑郁症的反面是快乐,其实不是,真正的反面是活力与希望。也就是说,要让一个人走出抑郁状态,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帮他找到活力与希望。而活力与希望的底层建设逻辑是:被理解→情绪释放→被认同→找到自我存在感→认知微调→继续被认同→得到支持→构建奉献意识→找到自我价值→验证自我价值→被理解。在这样的无限循环中,抑郁症的状态就可以得到持续的缓解,精神状态就会逐步好起来。
这些都是常规的抑郁表现与心理治疗手法,但有一种抑郁简直是颠覆大家认知的,那就是“微笑抑郁症”。你也许会很惊讶:“什么?微笑也会造成抑郁?”其实不是微笑造成抑郁,而是某一种习惯式的微笑下会引发抑郁。“微笑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属于内因性轻型情感疾患,有少数抑郁症患者内心深处感到非常压抑与忧愁,外表却若无其事,面带微笑,尤其以极力保持外表形象与服务性人格为典型。这种病症是由于精神压力过大而陷入不自然甚至反常的微笑状态的抑郁性神经症,“习惯性微笑表情”并不能消除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烦恼、忧愁,把忧郁和痛苦越积越深。“微笑抑郁症”由于长期刻意掩饰、压抑情绪,对其生理、心理均造成危害。
“微笑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
一、情绪低落:对当前的生活现状没有信心、希望,有可能会出现悲观的情绪,发生自伤、甚至自杀的行为;
二、意志活动减退:生活被动、疏懒,行为迟缓,常独坐、疏远亲友、回避与人接触和交往,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不想学习或外出,不愿参加以前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
三、自我强迫:人前多由于“人际关系的需要”、“面子形象的需要”等,必须面带微笑,表现得若无其事,但是内心中充满痛苦、压抑、忧伤、悲哀和自责等情绪。
当我面对“微笑抑郁症”的青少年时,发现这种抑郁症的反面就不仅仅是活力与希望,还有隐藏得更深的人设意识。而处理的逻辑顺序基本如下:被放松→被倾听→获得支持→形象微调→建立新形象舒适感→被认同→自我共情→找到自我新价值→优化感情认知→被放松。在这么一个循环里,虽然不能保证“微笑抑郁症”不再复发,但却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
以上的处理方式都是面对面的心理疏导,但仅仅依靠有经验的心理老师,明显是很难帮到更多的孩子家庭。因此,最好通过具备强互动式的心理应用产品来实现,但目前在教育领域中甚少看到有这么一类的心理应用产品。[美可玩故事]虽然不是治疗类,但却算得上是缓解类,能随时随地地陪伴者孩子走出“抑郁”困境,因为它融入了互动式的心理元素,能通过内容、声音、声效等等来调动人类大脑中的自主互动,通俗来说,就是让青少年在听故事的放松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对话,在设定好的不同故事场景中实现了青少年的自我思考与自我引导。
无论是什么程度抑郁症的孩子,都应该得到大家的包容、理解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