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因为使用抽象的语言,对方并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自己说的云里雾里而且还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下面有三种不正确的请求。
第一种是避免性的请求。比如“请对方不要花时间在无用的事情上。”这个请求就很抽象,对方只知道不应该怎么做,但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就不如提出“一周有三天要花时间用于学习。”
第二种请求是包含抽象词语的请求。比如“请求对方给自己自由。”这让对方并不知道你想要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是事事顺着你就是自由吗?还是你不用做家务就是给你自由了?而且这样抽象的语言对深化自我没有帮助。当我们提出抽象的请求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再把对方搞晕的同时自己也晕了。
第三种请求是命令式的请求。要区分这一请求到底是命令还是请求,看请求的内容是看不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对方没有满足我们请求后,我们的反应是什么来判断,如果我们对被请求人进行批评或者想导致对方的内疚就是命令,如果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请求,我们也依然觉得没有关系,反而愿意去了解阻碍他们说“是”的原因,这就是真正的请求。
3.下面举三个例子说一说倾听时如何给予他人反馈。
第一个例子,一位母亲抱怨孩子从来说啥都不听。听到这句话,我们应该用心体会这位母亲此时的心情感受与他内心却是的需求是什么,并通过大胆猜测做出反馈。我们很容易判断出来这个母亲有点失落愤怒,爱孩子但恨铁不成钢,有期望情绪在里面。在分析这位母亲的需求应该是想让孩子多听自己的话,想要改变和孩子现在的关系,与孩子变得更加亲密。所以我们可以这么反馈:从你的描述中我听出来你因为孩子不听您的话而感到有点失落,愤怒,恨铁不成钢,而且对孩子也有较高的期望值,您希望找到一种能够改变你们两个现在关系的方法,从让孩子听您的。
第二个例子。“亲戚来之前不和我打招呼,我真的不想接待他们。”此时我们可以认真感受对方的情绪,对方有一种对亲戚不厌烦,讨厌的情绪在里面,并认为亲戚不懂礼仪,而需求就是希望亲戚能够对自己尊敬一点,要能够尊重自己的工作时间,来之前提前打招呼,提前沟通好。此时就可以这么对这句话做出反馈了:今天来之前没有跟你打招呼,你是不是有点厌烦,觉得这种亲戚不懂礼仪,很讨厌,因为你希望你的工作时间也能被亲戚们看到,他们也能够尊重你的时间,对吗?
第三个例子。“我竟然错过车了,我真是没用。”我们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对方的情感应该是懊恼,有点后悔自己没有提前安排好时间,有一种自己气自己的情绪在里面,此时对方的需求就是自己能够信赖自己,希望自己可以做好时间管理,改变自己现在的时间管理的混乱状况。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反馈:你错过车了,现在有点懊恼,后悔为什么没能提前安排好了时间,觉得很生气,你希望你下一次再出门之前能够紧紧有条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吗?
4.作者认为十种行为会阻碍我们倾听他人。第一种是纠正对方,跟对方说事情不是对方想的那样。
第二种是为自己辩解。我昨天晚上本来……但是昨晚有特殊事情耽误了。
第三种是询问。像心理咨询师审问病人病情一样,问对方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样并不是沟通,而是把自己当做了医生,把被沟通者当做了病人。
第四种是同情。真是可怜的孩子,抱抱!
第五种是否定。不要这么悲观嘛,要向前看。
第六种是回忆。你说的这一点,我之前也经历过,让我想起了……
第七种是安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尽尽最大的努力了,没事的。
第八种是说教。你现在还有挽回的余地,你按我的说法,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第九种是比较。这件事不算奇葩,你听听我的经历就知道我遭受了比你更惨的待遇。
第十种是建议。建议你这种情况现在应该采取某某行动。
这十种都会妨碍我们倾听,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而是把沟通引向了自己与解决问题,越过了沟通的环节。这导致一个很大的隐患,就是对方不愿意再向我们敞开倾诉的水龙头,我们再说了这10点之后,只能得到对方一句好的,之后便再无下文了,而对方此时内心的心事也被咽下去了,再也不愿意向别人打开,久而久之,对方情绪积压这种非常不火山爆发一样爆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