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学常说:“有人认为教学是说话的艺术,其实不然,甚至正好相反,教学其实是倾听,教师要放慢语调,放低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倾听到每个孩子的声音,倾听到他们对求知的渴望。”当一个孩子轻声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要说“请大声说一遍”,而应该说“刚才听到很有趣的事情,让我们再听一遍”。没有任何孩子不想学习,没有任何孩子不希望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孩子厌学、离开学校的真正原因是他们的声音被淹没,他们对学校感到绝望。所以只有为学生提供安心的环境,提供一个孩子可以言说的空间,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给他们互相联系、彼此关照的学习机会,才能让他们从“勉强”的孤独感中解脱出来。当大人看到孩子叛逆、冷漠、不听话、不用功的时候,却没有发现孩子是多么的渴望被倾听,多么渴望能做更好的自己。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表达的方式可能就是相反的或者变式的,你只有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等待,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佐藤学曾经用三种比喻来形容教育研究的视角,形象而贴切,他认为:教育研究如同是用眼睛在观察世界,不同的眼睛就代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最基本的三种视角是“飞鸟之眼”“蜻蜓之眼”和“蚂蚁之眼”。
无论是“飞鸟之眼”,还是“蜻蜓之眼”,亦或是“蚂蚁之眼”,这都是我们必须拥有的视角,对待教育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去转换视角。做理论研究的人更应更多的进入学校、课堂,与学校中的老师们、学生们共同呼吸,共同感受,聆听教育最主要的主体们所发出的声音。如果说他们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失声”,那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声音微弱,而是他们自己在堵着耳朵,课堂中的精彩背后有着难以言说的深刻,一个雨滴所折射的是太阳耀眼的光辉。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也同样可以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自己身处的学校和班级,以一种开放的、接纳的、不断超越自我的心态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在看似平凡的教学生活中发现美、发现故事、发现新的路径。
教育就是一个不断与新时代的人们展开交流活动的领域,所以与教育相关的所有人都应该具备与这些新时代的人们展开对话的能力。要展开对话,最首要的是换位、换觉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种视角都成为慧眼,从而使自己具备最强的洞察力,那么这个领域的很多问题就可以有解甚至可能是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