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书的精华内容。
A1、首先,弗洛姆用两首小诗帮我们理解了占有和存在的含义。
“占有”注重对事物的获得和追求,通过占有物品来获得享受;“存在”则指人们既不占有也不渴望占有任何东西,它是一种充满喜悦的生存方式,让人更富有创造力。弗洛姆还列举了学习、交谈、爱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讨论了占有和存在的区别。
A2、占有型生存模式本质上根源于私有制,在占有型模式中,人们的幸福在于高人一等、在于拥有权力,并且归根结底在于征服、掠夺和杀戮的能力。
而存在型生存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积极主动,创造性地使用人的各种能力,在存在型模式中,人们的幸福在于爱、分享和给予。
A3、从占有型模式占主导转变为存在型模式占主导,构建“新人类”与“新社会”的方法论。
如佛教里的“四谛”、马克思的人类救赎理论,以及弗洛姆提出的“工业民主”和“政治民主”等建议。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社会,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拯救它,无论希望多么渺茫。
到这里,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你觉得人活一世,应该追求些什么?
答案依然可以是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财富,但在“占有”财富之余,我们还拥有了“存在”这一选择,即追求个人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热爱生命,活在当下,从给予和分享中获得快乐,拥抱真正的幸福。
快乐不是瞬间狂喜的火花,快乐是伴随存在而来的微弱而稳定的光。就像遇见一朵美丽的小花时,不是去摘下它,摧毁它,而是明白:“真的”,“美的”,不必成为“我的”。
如此,那些美好的事物才会永远存在,才能像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得那样: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s、《占有还是存在》,本书作者是艾里希·弗洛姆,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一位理想主义的精神学大师,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占有还是存在》等。其中,《占有还是存在》是他的最后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