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B.西奥迪尼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也是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
他笔下的《影响力》,因为自己的头衔和权威而更具说服力,这本书一直在书单推荐榜上久居不下,想必是大家对其最大的赞同了。
但世界权威千千万,《影响力》大受受欢迎的主要原因,还得是这本书的内容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收获感和贴近生活的实用价值。
《影响力》这本书从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这六个方面阐述了人们是怎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做选择的,以及别有用心的人又是怎么利用这些影响因素诱导、操控人们的。
作为普通人,可能并不会因为读了这本书就能借势逆天改命,但是,读过这本书一定会让你在做选择和决定的时候不那么愚蠢。
互惠章节并没有带给我太多的震撼,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受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大部分人都能对互惠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也能规避一些“坑”。在我的城市,很多人对免费的试吃、小礼品、问卷调查都保持冷漠态度,这是互惠影响因素被商家普遍采用,人们已经深谙其道,不会随便上当受骗了。
但是承诺一致章节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就是讲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一致性、避免心理上的纠结,会有自我合理化的行为。
“明知不可而为之”听起来很愚蠢,但大部分人都会这么做,只是大多时候是后知后觉。比如,谈恋爱的时候,很多人会反复和前任复合、分手,因为怕麻烦经常吃单一的早餐。
也有很多时候,大家会执拗地做违背理性的事情,哪怕自己明确知道自己的一致性是错误的,但还会继续保持。自我合理化究竟是心理上的缺陷还是人的本性,作者没有进一步说明,但是这种自我合理化甚至有自欺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怎么想都和动物的本能是一样的。
尤其是谈恋爱的时候,明明不合适的两个人,却因为曾经的承诺或者感情选择步入婚姻,一直互相折磨到老,这种一致性克服起来有难度,需要时时警惕。
社会认同章节提到了大城市被媒体渲染成冷漠、无情社会的事例,我觉得很有意义。
一直以来,大家对大城市人情来往都有自己的认识,也有局限性,尤其是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进一步造成了大家对大城市的偏见。
对于城市街头突发的危急状况,为什么很多人视而不见?竟然有一部分是社会认同的错,这里和《乌合之众》里的观点重合,大家都是互相效仿、互相影响的,但凡有个人漠不关心,其他人就认为事情无关紧要,出现了集体性的冷漠。
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在群体中生活,形成了群像特征,社会认同这一因素对大众的影响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另外,如何从销售步步为营的话术中逃脱,也是承诺一致性章节里的亮点,非常具有实践意义,也很有意思。
在喜好章节里,我有种相信宿命的错觉,因为有喜好,人也有了弱点。自己的喜好会成为一种对方施加影响力的因素,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可能是现代社会商业上一直在搞“细分化”原因吧,对不同的消费者进行细分,你以为是为了更好的地服务自己,实际上是更方便商家“对号入座”进行营销。
不过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到的美貌等优势,在对男性消费者定点发射信息的时候非常受用的观点,很有现实层面的意义。
权威和短缺章节亮点更多,在大众疲于“专家说”的当代社会,作者更是提出“确认权威身份”、“对权威的话持一定怀疑态度”等观点,主要是提醒我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才是避免上当受骗的根本。
另外,在短缺章节里的心理抗拒因素中,作者提到了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殉情,让我一直怀疑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与刘兰芝这样的纯爱有了点答案,这种殉情式的自杀不单单是情感因素,还有心理反叛等其它社会因素。
这本书被称为“销售人员必读书之一”,在这个商业化泛滥的社会,普通消费者更要看这本书,避免成为掌握了影响力技巧的销售人员的“鱼肉”。
这本书一定是常看常新,因为书中的观点会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得到印证,这本书,真得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