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书值得人一口气读完,《积攒生命的光》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本书买来放书架很久了,还没有拆封,找出来读的原因是昨天朱老师的《让课堂说话2》终于上架了,我马上下了单,集齐一套了。回过头去笔记里面找关于朱老师出的十本专业书的阅读顺序,发现青年教师的书单中的《教书记》、《讲台上下的启蒙》、《让课堂说话》和《积攒生命的光》,就剩最后这本没读了。前面两本都写过自己的读后感,《让课堂说话》是结合课例写笔记,所以《积攒生命的光》也必须写一写,读完后,发现确实值得记录。
朱老师师承贾志敏老师,在这本贾志敏老师教育口述史中,我看到了很多朱老师的教育理念的影子,如他所说,他关于语文教学的方向是正确的,走的路是正的,实践证明,确实如此。真实、朴实、扎实是他们的课中共同的特点。
昨晚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刷完这本书,停不下来的节奏,读的过程中,一方面难过于贾志敏老师个人早期经历的坎坷经历;另一方面又敬佩于他在经历这些挫折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语文教学仍保存着一颗赤子之心。这让我在如今纷杂错乱的语文教学环境中又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书内容不多,小小本,只有165页,文字叙述方式通俗易懂,却将关于语文教育的精髓都讲出来了,干货满满,我梳理了几点对自己帮助比较大的,以便日后翻阅。
一、关于阅读教学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阅读教学,普遍谈及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今社会总有各种教学风格来治这个问题,但终归治标不治本,根本原因出在了“读”上。引用李柏棠教授的话:“还是读得太少!文章是白话文,学生一读就懂,何必分析来分析去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一语中的。
关于大声朗读的重要性我是知道的,也一直致力于在课堂中实践。《朗读手册》中反复提到大声朗读的好处,作为一本家庭亲子共读手册我曾经在家长会上推荐给家长们买来阅读,读过的家长都说收获颇多。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诵读,就不能领会其深刻含义。读得愈深,领会愈深。读到滚瓜烂熟,作者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语言,自己在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应用自如。
所以,在阅读课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生动优美的句子,关注体现作者表达形式的句子,将这些句子摘抄积累起来,反复诵读,甚至背诵。以前,教学经验少,认为摘抄好词好句是一种很机械很徒劳的做法,但现在看来,未必,语文,还是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多背多写,打好基础功。摘抄好词好句,不是抄了就完事,应在让孩子充分体味句子的用法之后,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之后,摘抄积累,然后多读多背,在读和背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新的认知和体验。因为,不同时期的阅读经历对于同一个文本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所以,我认为摘抄好词好句应该是这样去正确发挥它的作用的,而非仅仅抄完,就尘封了。
二、关于写作教学
小学写作很难,小学写作很简单。要解决的无非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观察视角总是和大人不一样,所以他们眼底的世界也必定是与大人所想的世界不一样的,他们的世界充满真善美。只要引导得当,孩子们写什么的内容其实很容易解决。重点在于“怎么写”,这是需要练的童子功。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想要提高作文能力,不是简单的写一篇两篇就完事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练写,并且反复地修改。每天写一点,何捷老师的“每日百字”我觉得是可以执行的,首先呵护住孩子的写作兴趣,然后慢慢引导他们如何写好,再给予发表的平台,如此进行良性循环个一两年,我想,孩子的写作应该就能慢慢往正轨上走了。
贾志敏老师关于写作教学的主张是“素描作文”。何为素描作文?
作文中要把完整的人物、对象和事件写好,首先要学会独立地描写各个局部,包括单个物体、自然环境、房间、建筑物、人物外貌、连续动作等。不掌握素描的基本功,学生就不可能独立地搜集作文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内容贫乏,言之无物,套话连篇。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表达自我的需要,写作是逻辑自洽的训练。前者是写什么,后者是怎么写,也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这就是写作教学要训练的点。所以,小学生写作很难,也很简单,重点在于扎扎实实、有系统地训练。
以上两点关于语文教学的感受不是新得到的启发,但再重新梳理一次是为了更加明确自己对于语文教学的一个方向。念念不忘,必有反响。
三、关于家庭教育
在这本书中,我得到的新启发的方面在于家庭教育。
作为一个妈妈,孩子是自己最大的事业。所以,关于教育上的任何问题,都会首先往自己身上套。关于“家庭教育”的启发来源于贾志敏老师与叶至善先生的谈话以及贾志敏老师自己晚年和孙女的相处两件事上。
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老先生的长子。有一次,贾老师请教叶至善先生叶老从小是如何对他的孩子。得知,叶老从不教授孩子写作的方法,仅仅要求孩子们每天读书。至于读什么,随孩子兴趣。同时也要求孩子每天写一点,写什么写多少,也不限制。然后让孩子把每天写的念给他听,却不说“写得好”或“写不好”,只说“我懂了”或“我不懂”,当不懂的时候,子女就得重新遣词造句组织语言,尽力让父亲明白。真是巧妙的做法,既可以运用到课堂又可以运用到家庭,达到“不教胜教”的目的。
而贾老师在与其孙女相处的时候,也是在玩中学,学中玩,润物细无声。在两三岁的时候就与其玩文字游戏,当识字多了,就把她有趣的话语记录下来,具有一定组织语言的能力,就教他观察生活,寻觅作文材料,让其每天写日记,把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
反观自己平时带娃的过程,因为职业病的原因,和儿子讲话的时候,会非常注重遣词,当儿子说“一个飞机”的时候,会下意识纠正“一架飞机”,从小让他形成良好的语感。完了之后,引导说完整的话,哥哥现在两周五,已经能用逻辑思维非常清晰的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当他出现一些童言无忌的时候,我也会及时记录下来(但这个工作有时候还是会忘记)。睡前阅读我们一般分两步,前半段是读文字图画书,后半段是关灯后,他闭上眼睛听妈妈用自己的话给他讲自创的故事,题材一般是当天发生的事情,我会用比较完整的,规范的语言将事情讲成故事给他听,这个环节儿子最喜欢了,有时候还会出题给我“妈妈,你给我讲个关于我害怕的故事吧?”“妈妈,你讲个骑自行车的故事吧。”我想,这样的故事叙述,一方面对他平时关注生活有了一定方向的引导,另一方面,也给他灌输了大量的词汇,为他的理解能力打下了足够扎实的基础。
所有早期教育的目的很简单,都是为了进入学校之后,能够达到“不教胜教”的目的,能够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有足够的兴趣去深入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依然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探索之心,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