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为何不喜欢阅读
1.识字量制约阅读
低段儿童因为识字量不够,阅读障碍重重,无法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多指导儿童读绘本,让儿童的可以借助图画,在故事中遨游。教师或父母在儿童自由阅读之前,可以给儿童大声朗读,促进儿童的阅读。学校的生活,不一定充斥着写字和作业,同样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例如20分钟,或者在语文课还有有些空余时间时,拿起一本书读给儿童听。在故事中浸润过的儿童,比在教训中浸泡过的儿童,更自信,更润泽,智力发展也必然更好。
低段还可以尝试挑战“长文挑战”课程。精选一些难易适中或偏难的故事,帮助儿童挑战朗读,完成音形义的对应。
2.生命气质制约阅读 每个儿童生命气质不同,有人偏于诗,喜欢文学作品;有人偏于思,喜欢动手操作,喜欢直接思考,通过交往来学习,以之作为必要的途径,也是非常好的。正如罗素所说的:"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之源。" 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在于让生命保持必要的平衡感,以拓展生命的可能性。教师要在尊重生命气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补充儿童偏好以外的阅读,拓宽儿童的知识面。
3.老师和父母的态度制约阅读。父母和老师对儿童阅读往往要求过高,影响儿童阅读的兴趣。例如,写读后感;积累好词好句的硬性任务要求;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等功利性提问。 当儿童沉迷于一本书的阅读时,大脑处于活跃状态,意味学习正高品质的发生。因此,不必局限于形式,不要给儿童提太多要求,故事本身就在发生教育作用,不必教条化。
二、老师如何干预儿童阅读
1.教师干预儿童阅读的情况有:一、儿童没有阅读习惯;二、儿童阅读停留在阅读舒适区。
2.如何干预?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
外部激励的手段有定期开展阅读庆典;发动阅读冲刺;通过课前几分钟导读来诱发阅读期待;开展故事会。
内部激励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追问等深度促读策略,让儿童深度思考书中的故事,与自身的生命发生关联,从而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并与自身成长的观照,从而爱上这类书,学会鉴赏书籍,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