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记》这篇文章讲述了鲁迅离开绍兴到南京求学,直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经历。其中主要描述了他为躲避流言而外出求学,以及在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见闻,如,高年级学生作威作福的姿态,现代化学校里竟然上香、诵经、作法事,借此突出了求知的艰难,批判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对这些零散的生活片段的讲述,看似琐碎,实际上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即告别腐朽,汲取新知,探求真理。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外出求学前的遭遇和在外求学的几段经历在时间、空间和逻辑上,都自然合理的连接成文,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由于受维新变法人的影响,看新书的风气让鲁迅接触到了《天演论》。
从矿路学堂毕业后,当时的鲁迅又陷入了迷茫,“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挖掘出金银铜铁锡来吗?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20丈和钻下地面20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其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鲁迅决定留学出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