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光中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载于2015年版《百年莲花池》,原名为《九师附小遇恩师——我的启蒙老师谭训郜》,经九江市浔阳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授权刊发,编者对原文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一、我的启蒙老师
谭训郜
1951 年我刚满七岁,一天上午天还是阴着,我母亲急着找我说:“别的孩子都上学读书了,你还在这里玩。”接着拉着我的手从家后到了官路九师附小报名读书。那时报名读书的孩子并不多,学校为招揽学童,在自己教室门口插上小三角红旗、小三角绿旗、小三角黄旗,可能准备招三个班一年级的新生。母亲把我带到插小三角红旗的教室,这教室里站着一位举止端庄、笑容满面、穿着长旗袍、身材丰满的中年妇女,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谭训郜。
很小的时候听说先生会打手板心。可谭老师总是笑咪咪的,从来不打手板心,但是每天检查手板心是否洗干净了,脸和脖子洗干净了没有,鼻涕擦干净没有。见了她,好像见到母亲。
谭老师在教室墙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军舰(长大后才知道,她是西南联合大学美术系毕业,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就是她的同学。解放后人民政府安排谭老师在九江师范教书,临时放在九师附小)。谭老师每天下午都要我们照着她墙上画的军舰画一张,并鼓励说:“看谁进步最快,把画得最好的寄到北京给毛主席看。毛主席多神圣呀!多伟大呀!”孩子们一到下午第二节课,就抢着画军舰,画了一张又一张,都争着把自己画得最好的一张通过谭老师寄给伟大的毛主席看。就是这样,培养了孩子们画画的兴趣,也培养了一种追求向上、坚持不懈努力的奋发精神。
清末民初九江街区图(局部) 郑光中绘 1988年
那时候,家里穷,没有钱去买白纸,也更无钱买蜡笔、水彩颜料。到了暑假,我就到家门附近被日寇炸毁的废墟、炸弹坑、水塘边拾破玻璃渣,有时捡到日本人丢下的大酒瓶,有时捡到子弹壳、铜丝之类的东西。每次都能卖到一千钱(相当于今天一角钱),一千钱就可买两张大白纸。买回纸裁成小块,可以画很多画。到读三年级时,一个暑假画了 200 多张小画,然后用线串起来,可以牵得很长很长,自己欣赏自己的画作。谭训郜老师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教育我们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受益无穷。思念恩师——谭训郜老师!
二、学校里的“肃反”运动
1951 年社会上开展“肃反”运动,彻底肃清反革命。什么是革命?何谓反革命?我们一点都不懂。隐隐约约理解,解放前当过官的人为反革命。1952 年春(第二学期),学校请了一位解放军叔叔给小朋友讲故事。他说:蒋介石是大坏蛋,他杀了很多好人,现在解放军把他赶到台湾去了,但是蒋介石想派飞机轰炸九江,你答应吗?孩子们说:坚决不答应。蒋介石还有很多小坏蛋在九江躲着,要不要把他们抓出来呀?孩子们齐答:“要。”这位解放军是当时公安局的肃反干部,他告诉孩子们,如果你们家有大人通宵不睡觉、听到“啪!啪!啪”的声音,第二天早上上学时马上报告老师。
学校教唱肃反宣传歌曲,还排练了节目。我回忆歌词是:我的花生三百钱一斤,你们都来买花生,三百钱一斤,咪瑞多瑞咪发梭,三百钱一斤。我的爸爸伤心脑筋,他是一个反动派、勾结反动派,咪瑞多瑞咪发梭,瑞咪瑞拉多。我叫爸爸赶快去交代,老实交代反动派还是好爸爸,咪瑞多瑞咪发梭,瑞咪瑞拉多。
这个节目演出三、四天后,就有一位二年级的小女孩子,长得非常漂亮,她住在公益小学西边巷内大屋里,这女孩叫“肖 xx”。她向老师报告,她家里半夜里有“啪!啪!啪!”的声音,她爸爸躲在楼梯间里屋里,不知道做什么。
根据这一线索,公安局很快把这一敌特电台侦破了。不久,学校召开全校学生大会,市公安局干部当场表彰肖××听毛主席话,是毛主席的好孩子,当场给小女孩挂上光荣的花,号召全校学生向她学习。
三、捐零花钱买飞机大炮
当美国侵略者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歌曲在全城大街小巷、男女老少中传唱。我住在双峰路,有两位青年应征入伍到朝鲜作战。临行时,我住的第三区人民政府给他们披上彩带、戴上大光荣花,给他家挂上光荣灯,全体居民都去送行,热闹非凡。
清末民初九江街区图(局部) 郑光中绘 1988年
为了抗美援朝,九江和全国各地一样,勤俭节约,掀起捐献飞机、大炮筹款活动。我们九师附小学生响应号召:“节约早餐钱和零花钱”,积攒起来支援抗美援朝。这个活动打动了每个人保和平、卫祖国的心声。
这项活动对于我来说有心无钱。当时我家极穷,一家六口人,仅靠父亲一人当店员的工资收入生活。平时我没有见过钱的面,何谈捐献?那时看电影只要七分钱,可我一分也没有。只说到看电影,我就躲在一边。这回抗美援朝活动,我无钱捐钱,但我的心已飞到志愿军的身边。
当时九江市区只有四万人口,生活条件好的人极少。家庭稍宽裕的孩子,每人用红布缝成 10×15 厘米大小的书包。小书包上用黄色的布剪成一个五厘米方的五角星缝在上面,再缝两厘米宽的书包带挎在身上。孩子们将每天节约的早餐钱、零花钱放在袋子里。每当九江市的抗美援朝慰问团要到朝鲜去慰问志愿军时,孩子们都在红色小书包内写上一封信,献给最可爱的人。全市各学校将小红书包收集起来,送到九江市慰问团,由慰问团带到志愿军最需要的地方。
四、孔庙里的六一儿童节
1952 年 5 月,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各班主任积极排练文艺节目。那时候我们年纪小,谭老师决定我们班表演一个大合唱,歌名《六月花儿香》。全班同学高兴极了。谭老师把歌词写在黑板上,然后教我们唱。歌词是这样:
“六月花儿香,六月的好阳光,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歌唱我们的幸福,歌唱祖国要富强。让我们自由成长在这美丽土地上,我们要好好学习,把身体锻炼强壮。努力!努力!再努力,实现毛泽东的伟大理想。”
开始时这首歌每天下午教唱一遍,后来老师把孩子们按高低次序,分男女列成三排,安排独唱、合唱、表演唱。
6 月 1 日,阳光灿烂。我们在教室门口排好队,男孩子穿白衣黑裤,女孩子穿白衣花裙,头戴扎花。老师给每个孩子脸蛋都抹上红色胭脂、口红色。随后,我们在老师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孔庙大殿。
九师附小本身就是孔圣庙,教师办公室原是大成殿改成的。我们教室是原解放前九江县中学的教室,在大成殿右侧。孔圣庙在学校中院,这中院是一个足球场,南北长 50 米,东西长 70 米。孔圣庙也叫明伦堂。解放前国民党在这里驻军,把孔圣大殿的文物全部清除了,只剩下空空的大殿。解放后,这里曾设有驻军。九师附小收回后,将大殿作为大礼堂使用,在孔圣庙大厅中央修建了一个高 80 厘米的木质舞台。这次庆祝活动就在孔圣庙木质舞台上进行。
清末民初九江街区图(局部) 郑光中绘 1988年
这天,孔圣庙的屋柱上贴着“毛主席万万岁!”、“共产党万万岁!”的标语。这些木柱很粗,上面的红漆已经脱落,明显可见是用麻布包着后再上油漆的。屋顶上有非常美丽的图案,看上去颜色还很鲜艳,因为很高,不容易受到破坏。屋柱两侧用绳子牵挂小三角旗。
舞台上方挂着红色横幅,也是用绳子拉着,上面粘挂着“庆祝六一儿童节”字样。舞台中央悬挂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孔庙内壁贴了许多红色、绿色、黄色的标语。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孩童来说,已是大开眼界,非常高兴。
庆祝会开始,黎校长(女)简短讲了几句话,对孩子们的节目表示祝贺。随后各班文娱演出开始。首先,我们一(1)班小朋友上去表演《六月花儿香》大合唱。唱完,一片掌声,谭老师高兴极了。接着按一至六年级班级顺序上台演出,共有 15 个班参加表演,全校同学都笑口常开。
到了十一点,学校发给每个孩子一包小饼干、一个馒头。又有吃又有玩,叫我们怎么不高兴呢?这是我一生当中第一个六一儿童节,终生难忘。
可惜在 1953 年,这座孔庙被拆除,建起一栋 10 间教室的两层教学大楼。1960 年修浔阳路时,将中间大足球场作为路基,把这栋教学大楼也拆除,建成今日的九江市新华书店。九师附小也迁到南门口康王庙,但童年的记忆永远抹不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