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 走是上计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王敬则传》
【原文】
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促东起,朝廷震惧。
东昏侯在东宫,欲议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
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敬则之来,声势甚盛,裁少日而败,时年七十余。
【今译】
(南北朝时期,齐高帝萧道成取得皇位,大将王敬则功不可没,王敬则因此很受朝廷上下的敬重。
王敬则(435 ~498),晋陵南沙(今江苏常州)人,其母为女巫,王敬则少不识字,武功高超,随萧道成作战,多有战功。
萧道成认为刘宋亡国的原因其中主要一条是皇室骨肉相残,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萧道成一再教训子孙互相亲爱,紧密团结,以保住萧姓天下。
萧道成只做了四年皇帝就死了,他死后,萧道成的长子萧赜即皇帝位,是为南齐武帝,齐武帝萧赜继承父亲的治国之政,既保持了节俭的作风,也没有杀兄弟,在位十一年,萧赜死后,皇室发生内讧,萧赜的堂弟萧鸾靠阴谋登上皇帝的宝座,史称齐明帝。
齐明帝萧鸾即位,大生猜忌,他猜疑兄弟和后辈中有人企图推翻他的帝位,便残忍地杀掉了萧道成的二三十个儿孙,一些老臣旧将也被他除掉。
王敬则也是被猜忌的对象。当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离朝廷很远,萧鸾极不放心,派张瑰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领兵秘密防备王敬则。
王敬则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气愤,被逼仓促起兵,领叛兵向京都建康进发。
王敬则率一万兵马,渡过钱塘江,冲散张瑰的三千名守兵。
因为王敬则是齐高帝、齐武帝时期的旧将,又有很高的声望,起兵一路上,百姓手持农具跟随王敬则起事的有十几万人,直逼京口。)
这时齐明帝萧鸾病重,正生病卧床,听说会稽太守王敬则突然起兵反叛,十分惊骇,朝廷上下,满朝文武大臣也十分震惊恐惧,无不失魂落魄。
齐明帝的次子东昏侯萧宝卷也想趁机发动宫变,夺取帝位。
萧宝卷正在东宫谋划时,叫人爬上房顶瞭望(使人上屋望),在屋顶上观望的人,突然发现城外的征虏亭失火了,见征虏亭失火,火光冲天,并听到消息说,叛军王敬则的人马已经到了。
萧宝卷以为叛军已到,吓得连衣服都顾不上换,便急忙整顿行装逃走,急装欲走。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敬则,王敬则听说萧宝卷逃走了,他得意地说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意思是,当年檀道济伐魏时,因为粮尽,只好中途退兵,这的确是三十六计中的上策。在当前形式下,我料他萧鸾父子唯有逃跑这条路啦,也早就应该走了,早就该下台交权了。)
(王敬则的到来,队伍声势浩大,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没有武器,在官兵的冲击之下,没有几天,可是不久,王敬则因寡不敌众,军队又被河水所阻,遭到失败,自己也被守军杀死,当时王敬则已经有七十多岁。
(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萧宝卷被杀,萧衍抬出十五岁的萧宝融作傀儡皇帝,齐和帝。
502年,萧衍把政权夺了过去,改国号为梁,称为梁武帝。)
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齐记七》
【原文】
乙酉,传首建康。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猝东起,朝廷震惧。太子宝卷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敬则闻之,喜曰:“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计汝父子唯有走耳!”盖时人讥檀道济避魏之语也。敬则之来,声势甚盛,裁少日而败。
“三十六计”之中的最后一计,是“走为上”。
“三十六计 走是上计”、“三十六策,走为上计”of the thirty-six stratagems,the best is running away. 打不过就走, 这是上策。指在我不如敌,不及敌人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为了保住自己的力量,而主动撤退。
后指事情已经到了难以挽回、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别无妙计,只有一走了事 there is no way out except getting away at once —— to escape.